第202章 摩尼教
王元士没有想到,他最为“宠爱”的义子,居然在最危难的时刻“弃”他而去。额,如果他本来不想着拿王虎去顶罪的话,王虎或许也不会做得这么绝。
那名心腹小心翼翼地说道:“家主,王虎的出逃,定是出自王昰的授意。如果不是这个白衣秀才,王虎这个没有城府之人,怎么看得出家主的用意?我们也曾到过王昰的家中,发现他的妻儿家眷都不见了,可见此人必定是狼子野心,对我王家早就有所企图……”
王元士听了,也是气恼异常。奈何这王昰是他亲自从远房亲戚之中选中做幕僚的,看中的不过是他的计谋。这王昰乃是一个落第秀才,举业屡试不中,一气之下也就不再科考了,自甘堕落成了王元士的幕僚。因其心胸狭隘,还入了从波斯胡人那里传来的摩尼教。
大顺也同历史上的宋朝那般,对于读书人都称作秀才。因大顺立朝之初,曾在科举中设下秀才科,后来因为科目繁多才废除秀才科。但自那以后,秀才开始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待得科举取士形成规范,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先进行选拔考试,称之为州试,或称解试;州试通过了之后,便是贡试,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省试;最后才是殿试,确定你中不中士。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这心腹称王昰为白衣秀才,既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大顺的秀才名衔,无须经过考试取得,这与许多人熟知的明清时期的科举不同。正史上明清时候的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其实秀才的称呼,在汉代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汉武帝时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才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大顺立朝之初设立秀才科,目的也是为了所取之士皆为优秀人才之意。奈何大顺的科举名目繁多,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五经科、三史科、三礼科、三传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等等,现在再加上陆承启设置的算学科,已经多达九个科目了。如果再加上一个秀才科,那科考的人数就太多了,题目又不统一,给阅卷带来的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省工作时间,能删减的就删减吧,反正秀才科和进士科也没差什么。
王元士自是知道王昰的底细的,不然他也不敢用。只是他未曾想到,王昰屡试不中之后,性情会变得如此偏激,甚至还加入了摩尼教。
摩尼教自前朝传入中原,又称为明教。发展的时候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这些摩尼教教徒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王昰因屡试不中,性情越发乖张。偶然的时候,见识到了摩尼教的教义,便心生歹念。处心积虑进入摩尼教之后,大势收买人心,培植心腹,逐渐稳固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实际上的摩尼教教主。
王昰收编了摩尼教教徒之后,又将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名号多种多样,但教义却深入人心,逐渐弥合了摩尼教内部。
王元士只是知道王昰的过往,却不知道王昰正在做的事情。自从有了摩尼教为根基之后,王昰的野心大涨。自认为是皇帝第一,他第二的角色。偏生这个身份又不能曝光,一旦曝光,他立时便有性命之危。他时常以此苦恼,恨不得取大顺而代之。曾言:“竖子无能,焉敢占据宝位?”野心可见一斑。
这一次教唆王元士,也是王昰不甘寂寞的表现。他的算盘便是,若王家事成,待得王元士控制不住事情走向的时候,他号召百万摩尼教教徒揭竿而起,那时候便能一举取得天下,他自己做皇帝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王昰空有野心,却没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正史上方腊起义,也是由于贪官的剥削,百姓活不下去的缘故。但此刻大顺虽然也有很多矛盾,却不至于到那种地步。再加上陆承启整饬官场,贪官不敢说为之一空,也基本不再那么明目张胆了。大顺这些年,整体来说也还算是风调雨顺,没有大规模的灾荒等天灾。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王昰这一边,他拿什么谋反?所谓的百万教众,恐怕他一举起反旗,最先拿下他的不是大顺军队,而是那些个教众。不是活不下去,有多少人肯冒险造反?
野心家什么时候都有,可能成事的不过寥寥几人。所谓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这两者是互相作用的,两种因素缺一不可。
王元士心中气恼之下,大声咒骂道:“竖子不能与之为谋,老夫日后若捉得住此子,定将食肉寝皮,气煞我也!”说罢,差点眼前一黑,晕倒过去。那心腹连忙扶住他,良久才算是稳住自身。王元士心灰意冷之下,无力地挥了挥手,说道:“你下去吧,老夫要一人静静……”
那心腹出了书房,顺手带上了房门,走了几步后,又担忧地回头看了看。
王元士呆呆地看着桌案上的那封罪己书,过了好久才一声苦笑,自言自语地说道:“罢了,罢了,老夫是家主,自然是要出来顶罪的。但愿王家能保存一两分元气吧……”
那名心腹小心翼翼地说道:“家主,王虎的出逃,定是出自王昰的授意。如果不是这个白衣秀才,王虎这个没有城府之人,怎么看得出家主的用意?我们也曾到过王昰的家中,发现他的妻儿家眷都不见了,可见此人必定是狼子野心,对我王家早就有所企图……”
王元士听了,也是气恼异常。奈何这王昰是他亲自从远房亲戚之中选中做幕僚的,看中的不过是他的计谋。这王昰乃是一个落第秀才,举业屡试不中,一气之下也就不再科考了,自甘堕落成了王元士的幕僚。因其心胸狭隘,还入了从波斯胡人那里传来的摩尼教。
大顺也同历史上的宋朝那般,对于读书人都称作秀才。因大顺立朝之初,曾在科举中设下秀才科,后来因为科目繁多才废除秀才科。但自那以后,秀才开始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待得科举取士形成规范,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先进行选拔考试,称之为州试,或称解试;州试通过了之后,便是贡试,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省试;最后才是殿试,确定你中不中士。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这心腹称王昰为白衣秀才,既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大顺的秀才名衔,无须经过考试取得,这与许多人熟知的明清时期的科举不同。正史上明清时候的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其实秀才的称呼,在汉代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汉武帝时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才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大顺立朝之初设立秀才科,目的也是为了所取之士皆为优秀人才之意。奈何大顺的科举名目繁多,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五经科、三史科、三礼科、三传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等等,现在再加上陆承启设置的算学科,已经多达九个科目了。如果再加上一个秀才科,那科考的人数就太多了,题目又不统一,给阅卷带来的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省工作时间,能删减的就删减吧,反正秀才科和进士科也没差什么。
王元士自是知道王昰的底细的,不然他也不敢用。只是他未曾想到,王昰屡试不中之后,性情会变得如此偏激,甚至还加入了摩尼教。
摩尼教自前朝传入中原,又称为明教。发展的时候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这些摩尼教教徒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王昰因屡试不中,性情越发乖张。偶然的时候,见识到了摩尼教的教义,便心生歹念。处心积虑进入摩尼教之后,大势收买人心,培植心腹,逐渐稳固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实际上的摩尼教教主。
王昰收编了摩尼教教徒之后,又将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名号多种多样,但教义却深入人心,逐渐弥合了摩尼教内部。
王元士只是知道王昰的过往,却不知道王昰正在做的事情。自从有了摩尼教为根基之后,王昰的野心大涨。自认为是皇帝第一,他第二的角色。偏生这个身份又不能曝光,一旦曝光,他立时便有性命之危。他时常以此苦恼,恨不得取大顺而代之。曾言:“竖子无能,焉敢占据宝位?”野心可见一斑。
这一次教唆王元士,也是王昰不甘寂寞的表现。他的算盘便是,若王家事成,待得王元士控制不住事情走向的时候,他号召百万摩尼教教徒揭竿而起,那时候便能一举取得天下,他自己做皇帝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王昰空有野心,却没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正史上方腊起义,也是由于贪官的剥削,百姓活不下去的缘故。但此刻大顺虽然也有很多矛盾,却不至于到那种地步。再加上陆承启整饬官场,贪官不敢说为之一空,也基本不再那么明目张胆了。大顺这些年,整体来说也还算是风调雨顺,没有大规模的灾荒等天灾。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王昰这一边,他拿什么谋反?所谓的百万教众,恐怕他一举起反旗,最先拿下他的不是大顺军队,而是那些个教众。不是活不下去,有多少人肯冒险造反?
野心家什么时候都有,可能成事的不过寥寥几人。所谓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这两者是互相作用的,两种因素缺一不可。
王元士心中气恼之下,大声咒骂道:“竖子不能与之为谋,老夫日后若捉得住此子,定将食肉寝皮,气煞我也!”说罢,差点眼前一黑,晕倒过去。那心腹连忙扶住他,良久才算是稳住自身。王元士心灰意冷之下,无力地挥了挥手,说道:“你下去吧,老夫要一人静静……”
那心腹出了书房,顺手带上了房门,走了几步后,又担忧地回头看了看。
王元士呆呆地看着桌案上的那封罪己书,过了好久才一声苦笑,自言自语地说道:“罢了,罢了,老夫是家主,自然是要出来顶罪的。但愿王家能保存一两分元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