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战役开幕
第二天清晨,在波斯前线三个方向的奥斯曼帝*队,都很早的起来开始紧张的忙碌。奥斯曼帝国确实是一个极端尚武的军事封建帝国。
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在前后持续200年时间里,奥斯曼人使用武力,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加速了许多地区的******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奥斯曼帝国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进行疯狂的扩张,征服了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地点在巴尔干半岛、中欧、西亚等地区。
奥斯曼帝国在历次战争中最为倚重的就是重炮,虽然现在技术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但是毕竟火炮极其沉重,架设起来依然非常麻烦。
还有大批野战前装火炮,在奥斯曼帝*队发起进攻的时候,要推到前沿抵近射击,支援进攻部队,购置发射阵地也需要大量的时间。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工兵部队和后勤辎重部队,要早早的把大量的火药和炮弹准备好,在战斗前运上前线,使得奥斯曼帝国的炮兵部队显得极为忙碌。
各个营区也开始冒起一阵阵炊烟,所有的参战部队开始进餐,虽然前线聚集着近四十万大军,但是奥斯曼军队却组织得非常好,没有丝毫的混乱。
天色渐渐的亮了起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开始整理装备,然后纷纷出营列队向远东军波斯防线压了过来。
多乌巴亚泽特方向是奥斯曼帝*队分为两个主攻地区,一个马库附近巴扎尔甘,一个是波斯西北重镇霍伊城。
虽然远东军的防线看似非常简陋,但是根据帝国阿金斯轻骑兵冒死的抵近侦察,海上发现了一些远东军的防线上的情况。
远东军波斯前线上布满了壕沟,而且所有的壕沟都紧密相连,密密麻麻的颇为壮观。这些战壕分为几道防线,每道防线之间仅有几百米,前后有通道相连,远东军官兵可以在战壕里自由穿行,随时撤退或是派兵支援。
另外,远东军战壕前沿白米左右的地带,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各种木质拒马和单薄的铁网,以及一列列相互缠绕的铁网,像一条条长蛇似的在远东军阵地前蜿蜒排列。
奥斯曼帝国对远东军布置的那些单薄的铁网和蛇笼铁丝网倒是并不重视,但是对大批木质拒马和阵地上密密麻麻的壕沟,却感觉非常头疼。
即便身经百战的奥斯曼帝*人,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诡异的防线。虽然这样的防线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骑兵部队的冲击,但是没有坚固的土木工事,没有坚固的堡垒,怎么抵御帝国各类重炮的轰击。
而且奥斯曼帝国的步兵部队也非常强悍,面对如此简陋的防线,只要想办法破坏了防线前方的各种拒马和铁网,就能依靠人数优势涌入对方的战壕内,轻松的就可以突破远东军的防线。
但是最让他们感觉心里没底儿的是,对面远东军防线一直非常平静,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始终是处于一片寂静的状态。
即便是数十万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对面依然是鸦雀无声,静的让人害怕。奥斯曼帝国也曾派小股的阿金斯轻骑兵和步兵前去试探,但是一旦接近远东军的防线,就会遭到猛烈的攻击,奥斯曼军队只能留下一地的尸体狼狈的逃回来。
为了谨慎起见,奥斯曼帝国还是准备先试探一番,所以参与第一波进攻的部队,选择了来自安纳托利亚各地的蒂玛领主动员的志愿兵,以及大批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加齐圣战者。
这些圣战者的武器装备和铠甲五花八门,他们穿着锁子甲、皮甲,甚至是干脆不披甲。有的使用各种冷兵器,包括刀剑、战斧、战戟、带钩的长矛、钉头锤、套索、短刀、各类盾牌。
还有很多火枪兵,从火门枪、火绳枪都有,反正型号都是乱七八糟。还有弓箭手,使用土耳其复合弓、十字弓、重十字弓。
奥斯曼帝国让这些人首先发起进攻,主要是试探远东军防线的虚实。想要看看远东军凭什么如此自信,只构筑如此简单的防线,就像抵御奥斯曼帝国数十万大军的猛烈攻击。
虽然奥斯曼帝*队的组织能力非常好,但是近四十万的大军协调起来,也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所以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以后,第一波进攻的部队才开始发动第一次进攻。
奥斯曼帝国各个部队的军将,也纷纷选择一处高地,利用单筒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战场的情况,试图发现远东军防线的奥秘。
随着一阵阵号声吹响,大批来自安纳托利亚、北非和阿拉伯等地区的******志愿兵,排着散乱的队形,向对面的远东军防线慢慢的走了过去。
“轰……轰……”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所有炮兵部队也开始发射,全力支援帝国第一波进攻的部队。
一时间炮声隆隆,一枚枚炙热的实弹,呼啸着冲出炮口,砸向了对面的远东军防线。也在奥斯曼帝*阵上空腾起一片片浓郁的烟雾。
尤其是数十门巨型的重炮,每一次发射都是地动山摇,将一枚枚巨大的花岗岩实弹,发射到两千余米的远东防线上。
但是对面的远东军防线却依然和以前一样鸦雀无声,战场的情景非常诡异,除了轰隆隆的炮声,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终于,奥斯曼帝国第一波进攻部队,走到了远东军防线前两三百米的位置。
“啊……啊……”
大批******圣战者开始大声咆哮着向对面的远东军阵地冲了过去,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对面的阵地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攻击。
直到奥斯曼人冲到阵地前百余米的铁网前的时候,对面的远东军防线顿时响起一片片爆豆似的声音,瞬间打破了战场上平静。
“砰……砰……”
因为奥斯曼人进攻队型非常密集,面对远东军的射击,冲在最前面的奥斯曼人被成片成片的打倒。(未完待续。)
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在前后持续200年时间里,奥斯曼人使用武力,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加速了许多地区的******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奥斯曼帝国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进行疯狂的扩张,征服了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地点在巴尔干半岛、中欧、西亚等地区。
奥斯曼帝国在历次战争中最为倚重的就是重炮,虽然现在技术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但是毕竟火炮极其沉重,架设起来依然非常麻烦。
还有大批野战前装火炮,在奥斯曼帝*队发起进攻的时候,要推到前沿抵近射击,支援进攻部队,购置发射阵地也需要大量的时间。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工兵部队和后勤辎重部队,要早早的把大量的火药和炮弹准备好,在战斗前运上前线,使得奥斯曼帝国的炮兵部队显得极为忙碌。
各个营区也开始冒起一阵阵炊烟,所有的参战部队开始进餐,虽然前线聚集着近四十万大军,但是奥斯曼军队却组织得非常好,没有丝毫的混乱。
天色渐渐的亮了起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开始整理装备,然后纷纷出营列队向远东军波斯防线压了过来。
多乌巴亚泽特方向是奥斯曼帝*队分为两个主攻地区,一个马库附近巴扎尔甘,一个是波斯西北重镇霍伊城。
虽然远东军的防线看似非常简陋,但是根据帝国阿金斯轻骑兵冒死的抵近侦察,海上发现了一些远东军的防线上的情况。
远东军波斯前线上布满了壕沟,而且所有的壕沟都紧密相连,密密麻麻的颇为壮观。这些战壕分为几道防线,每道防线之间仅有几百米,前后有通道相连,远东军官兵可以在战壕里自由穿行,随时撤退或是派兵支援。
另外,远东军战壕前沿白米左右的地带,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各种木质拒马和单薄的铁网,以及一列列相互缠绕的铁网,像一条条长蛇似的在远东军阵地前蜿蜒排列。
奥斯曼帝国对远东军布置的那些单薄的铁网和蛇笼铁丝网倒是并不重视,但是对大批木质拒马和阵地上密密麻麻的壕沟,却感觉非常头疼。
即便身经百战的奥斯曼帝*人,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诡异的防线。虽然这样的防线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骑兵部队的冲击,但是没有坚固的土木工事,没有坚固的堡垒,怎么抵御帝国各类重炮的轰击。
而且奥斯曼帝国的步兵部队也非常强悍,面对如此简陋的防线,只要想办法破坏了防线前方的各种拒马和铁网,就能依靠人数优势涌入对方的战壕内,轻松的就可以突破远东军的防线。
但是最让他们感觉心里没底儿的是,对面远东军防线一直非常平静,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始终是处于一片寂静的状态。
即便是数十万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对面依然是鸦雀无声,静的让人害怕。奥斯曼帝国也曾派小股的阿金斯轻骑兵和步兵前去试探,但是一旦接近远东军的防线,就会遭到猛烈的攻击,奥斯曼军队只能留下一地的尸体狼狈的逃回来。
为了谨慎起见,奥斯曼帝国还是准备先试探一番,所以参与第一波进攻的部队,选择了来自安纳托利亚各地的蒂玛领主动员的志愿兵,以及大批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加齐圣战者。
这些圣战者的武器装备和铠甲五花八门,他们穿着锁子甲、皮甲,甚至是干脆不披甲。有的使用各种冷兵器,包括刀剑、战斧、战戟、带钩的长矛、钉头锤、套索、短刀、各类盾牌。
还有很多火枪兵,从火门枪、火绳枪都有,反正型号都是乱七八糟。还有弓箭手,使用土耳其复合弓、十字弓、重十字弓。
奥斯曼帝国让这些人首先发起进攻,主要是试探远东军防线的虚实。想要看看远东军凭什么如此自信,只构筑如此简单的防线,就像抵御奥斯曼帝国数十万大军的猛烈攻击。
虽然奥斯曼帝*队的组织能力非常好,但是近四十万的大军协调起来,也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所以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以后,第一波进攻的部队才开始发动第一次进攻。
奥斯曼帝国各个部队的军将,也纷纷选择一处高地,利用单筒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战场的情况,试图发现远东军防线的奥秘。
随着一阵阵号声吹响,大批来自安纳托利亚、北非和阿拉伯等地区的******志愿兵,排着散乱的队形,向对面的远东军防线慢慢的走了过去。
“轰……轰……”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所有炮兵部队也开始发射,全力支援帝国第一波进攻的部队。
一时间炮声隆隆,一枚枚炙热的实弹,呼啸着冲出炮口,砸向了对面的远东军防线。也在奥斯曼帝*阵上空腾起一片片浓郁的烟雾。
尤其是数十门巨型的重炮,每一次发射都是地动山摇,将一枚枚巨大的花岗岩实弹,发射到两千余米的远东防线上。
但是对面的远东军防线却依然和以前一样鸦雀无声,战场的情景非常诡异,除了轰隆隆的炮声,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终于,奥斯曼帝国第一波进攻部队,走到了远东军防线前两三百米的位置。
“啊……啊……”
大批******圣战者开始大声咆哮着向对面的远东军阵地冲了过去,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对面的阵地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攻击。
直到奥斯曼人冲到阵地前百余米的铁网前的时候,对面的远东军防线顿时响起一片片爆豆似的声音,瞬间打破了战场上平静。
“砰……砰……”
因为奥斯曼人进攻队型非常密集,面对远东军的射击,冲在最前面的奥斯曼人被成片成片的打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