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波兰备战
春季的塔曼湾沿岸冰层已经逐渐褪去,海面上浮冰已经非常稀少。武士集团军近十万主力部队已经整装待发。
去年里海舰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利用西部运输后勤补给线,将大批物资运抵塔曼湾沿岸地区,有力的保障了武士集团军即将发动的克里米亚战役。
去年奥斯曼帝国特使专程赶到了北京,向远东公司表达了奥斯曼帝国的立场,一再警告可克里米亚汗国问题不容谈判,如果远东公司一意孤行,奥斯曼帝国必将做出激烈的反应。
与此同时,大批奥斯曼帝国的十万精锐,也东进至波斯地区的西部边境,对波斯的远东军采取军事威压。
驻守在波斯地区的四个海外师和四个敢死军师团,严守军委会的命令,对大兵压境的奥斯曼军队不作理会,但要随时注意他们的动静,随时听候军委会的命令。
乌克兰基辅地区和南部的波斯相比,每年的春天都要晚上一些。西部战区司令部的各个主力部队也开始集结。其中四个主力骑兵师和部分蒙古预备役民兵旅,部署在了斯模棱斯克一线。
今年即将发动的西进战役,远东军将分兵两路,南部是波兰方向,北部则是白俄罗斯方向。南北两个骑兵集团同时向西进攻,一路杀至华沙城下会师。
他们的后方和两翼则是三十余个蒙古预备役民兵旅,在后面就是铺天盖地蝗虫般的蒙古游牧支队的无数蒙古牧民,呼啸着向西冲杀。
可是对面的波兰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应有军事准备,因为波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葩政治制度,也就是贵族民主制,不但国王由贵族议会选举,而且未经议会同意和授权,国王不得擅自征召民团、征税,以及对外宣战或媾和。
更奇葩的是自由否决权制度,贵族议会里只要一个议员反对,议案就无法成立的恶劣先例,这就是所谓的自由否决权。整个波兰贵族议会几百个议员,由此可见贵族议会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其实波兰军队还是非常强悍的,波兰人对骑兵的运用及运动战颇有心得,与当时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战法相比,波军的战术风格显得很豪放。
波兰人借鉴了蒙古人的战术,更注重在野战环境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轻骑兵的彪悍作风,很受欧洲其他军队的赞赏。
波兰的步兵也不错。当时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波兰步兵要强于土耳其步兵和俄国步兵。波兰步兵的勇猛也是很有名的,不管在官方记录还是民间野史中,他们还和轻骑兵一样是波兰军中纪律最严明的部队之一。
1410年7月15日,在著名的格隆瓦尔德会战中,波兰立陶宛罗斯联军几乎全歼了条顿骑士团军。1454年,双方再战,史称十三年战争,到1466年骑士团彻底战败求和。
1673年,波军在杨·索别斯基率领下进入土耳其属国摩尔多瓦境内作战,在霍齐姆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
1683年9月,他统率的波兰-奥地利联军在维也纳战役中大败土军,解第二次维也纳之围。奥斯曼帝国对西方世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又以失败告终。
1698年,波兰在波德哈伊察再次击败土耳其、克里木鞑靼联军,收复卡敏涅茨、波多利亚和基辅省、布拉茨拉夫省以及乌克兰西部等全部失地。
波兰常备兵力仅有数千人,主要原因是贵族议会不愿意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这样做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钳制国王,避免国王在和平时期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威胁贵族们的权利。
无力维持一支同等规模的常备军,导致在连续战争中,精锐部队的损耗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补充,军队的实力和士气都大受影响。也不利于形成持续的军事优势,一些重大战果有时得不到扩大。
常备军数目偏低也意味着反击敌人侵略的进程较慢。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候,军队不得不在国会拨款前先借债。
所以当远东军横扫乌克兰,兵锋直抵波兰边境的时候,贵族议会居然还在相互扯皮,往往研究出一个议案,就会在表决的时候遭到个别议员否决而不得不无限期拖延。
好在乌克兰地区关系到很多波兰贵族的自身利益,通过这些贵族在议会中四处疏通,最后才终于通过了征兵法案,但是在议会拨款的决议中,再一次陷入僵局。
波兰贵族议会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又开始扯皮,又拖延了很长时间才通过了议案。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
接下来由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征兵备战,王国的第一次征兵,将在一六四六年春季结束,计划征兵三万两千人,由贵族议会拨款九千余万兹罗提用于征兵计划。
包括三十二个旗队的翼骑兵,共约四千五百名骑兵、三十二个旗队轻骑兵共约名四千二百名骑兵、二十个中队德国骑兵共约三千五百名骑兵、十个立陶宛骑兵团,共约一千二百名骑兵、九个大龙骑兵团,共约三千名骑兵。还有三十个步兵团,共约两万余名步兵。
另外,乌克兰地区的贵族,因为他们在乌克兰的利益,也纷纷雇佣了大批欧洲的雇佣军,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贵族联军。
但是总数高达三万余人的军队,组建工作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其中征兵、购买军械、训练等等各种工作千头万绪。
因为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使得波兰新组建的这支军队,组建工作非常混乱。为了加快组建的工作,连基本训练都只是应付一番,显得极为仓促。
十六四六年春天,当对面的远东军二十余万铁骑已经在波兰立陶宛王国边境集结完毕,各种军用物资早于去年冬天前,就已经全部到位,所有参战部队随时可以发动进攻。而此时的波兰军队刚刚开拔到边境地区。(未完待续。)
去年里海舰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利用西部运输后勤补给线,将大批物资运抵塔曼湾沿岸地区,有力的保障了武士集团军即将发动的克里米亚战役。
去年奥斯曼帝国特使专程赶到了北京,向远东公司表达了奥斯曼帝国的立场,一再警告可克里米亚汗国问题不容谈判,如果远东公司一意孤行,奥斯曼帝国必将做出激烈的反应。
与此同时,大批奥斯曼帝国的十万精锐,也东进至波斯地区的西部边境,对波斯的远东军采取军事威压。
驻守在波斯地区的四个海外师和四个敢死军师团,严守军委会的命令,对大兵压境的奥斯曼军队不作理会,但要随时注意他们的动静,随时听候军委会的命令。
乌克兰基辅地区和南部的波斯相比,每年的春天都要晚上一些。西部战区司令部的各个主力部队也开始集结。其中四个主力骑兵师和部分蒙古预备役民兵旅,部署在了斯模棱斯克一线。
今年即将发动的西进战役,远东军将分兵两路,南部是波兰方向,北部则是白俄罗斯方向。南北两个骑兵集团同时向西进攻,一路杀至华沙城下会师。
他们的后方和两翼则是三十余个蒙古预备役民兵旅,在后面就是铺天盖地蝗虫般的蒙古游牧支队的无数蒙古牧民,呼啸着向西冲杀。
可是对面的波兰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应有军事准备,因为波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葩政治制度,也就是贵族民主制,不但国王由贵族议会选举,而且未经议会同意和授权,国王不得擅自征召民团、征税,以及对外宣战或媾和。
更奇葩的是自由否决权制度,贵族议会里只要一个议员反对,议案就无法成立的恶劣先例,这就是所谓的自由否决权。整个波兰贵族议会几百个议员,由此可见贵族议会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其实波兰军队还是非常强悍的,波兰人对骑兵的运用及运动战颇有心得,与当时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战法相比,波军的战术风格显得很豪放。
波兰人借鉴了蒙古人的战术,更注重在野战环境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轻骑兵的彪悍作风,很受欧洲其他军队的赞赏。
波兰的步兵也不错。当时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波兰步兵要强于土耳其步兵和俄国步兵。波兰步兵的勇猛也是很有名的,不管在官方记录还是民间野史中,他们还和轻骑兵一样是波兰军中纪律最严明的部队之一。
1410年7月15日,在著名的格隆瓦尔德会战中,波兰立陶宛罗斯联军几乎全歼了条顿骑士团军。1454年,双方再战,史称十三年战争,到1466年骑士团彻底战败求和。
1673年,波军在杨·索别斯基率领下进入土耳其属国摩尔多瓦境内作战,在霍齐姆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
1683年9月,他统率的波兰-奥地利联军在维也纳战役中大败土军,解第二次维也纳之围。奥斯曼帝国对西方世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又以失败告终。
1698年,波兰在波德哈伊察再次击败土耳其、克里木鞑靼联军,收复卡敏涅茨、波多利亚和基辅省、布拉茨拉夫省以及乌克兰西部等全部失地。
波兰常备兵力仅有数千人,主要原因是贵族议会不愿意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这样做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钳制国王,避免国王在和平时期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威胁贵族们的权利。
无力维持一支同等规模的常备军,导致在连续战争中,精锐部队的损耗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补充,军队的实力和士气都大受影响。也不利于形成持续的军事优势,一些重大战果有时得不到扩大。
常备军数目偏低也意味着反击敌人侵略的进程较慢。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候,军队不得不在国会拨款前先借债。
所以当远东军横扫乌克兰,兵锋直抵波兰边境的时候,贵族议会居然还在相互扯皮,往往研究出一个议案,就会在表决的时候遭到个别议员否决而不得不无限期拖延。
好在乌克兰地区关系到很多波兰贵族的自身利益,通过这些贵族在议会中四处疏通,最后才终于通过了征兵法案,但是在议会拨款的决议中,再一次陷入僵局。
波兰贵族议会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又开始扯皮,又拖延了很长时间才通过了议案。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
接下来由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征兵备战,王国的第一次征兵,将在一六四六年春季结束,计划征兵三万两千人,由贵族议会拨款九千余万兹罗提用于征兵计划。
包括三十二个旗队的翼骑兵,共约四千五百名骑兵、三十二个旗队轻骑兵共约名四千二百名骑兵、二十个中队德国骑兵共约三千五百名骑兵、十个立陶宛骑兵团,共约一千二百名骑兵、九个大龙骑兵团,共约三千名骑兵。还有三十个步兵团,共约两万余名步兵。
另外,乌克兰地区的贵族,因为他们在乌克兰的利益,也纷纷雇佣了大批欧洲的雇佣军,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贵族联军。
但是总数高达三万余人的军队,组建工作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其中征兵、购买军械、训练等等各种工作千头万绪。
因为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使得波兰新组建的这支军队,组建工作非常混乱。为了加快组建的工作,连基本训练都只是应付一番,显得极为仓促。
十六四六年春天,当对面的远东军二十余万铁骑已经在波兰立陶宛王国边境集结完毕,各种军用物资早于去年冬天前,就已经全部到位,所有参战部队随时可以发动进攻。而此时的波兰军队刚刚开拔到边境地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