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有清无明,有明无清
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兵败将亡的消息传到清都北京,朝野震动,算上这次,大清已经是第二次朝野震动了。
第一次是几个月前尼堪和博洛兵败阵亡,一万鞑子和几十万汉奸军队全军覆没,眼看到手的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九江、武汉、宜昌等地,却仍然不属于大清,好比一块就要吃下去的肥肉却被朱由崧翘飞了,那次消息传到北京,大清上下朝野震动。
但是这次比上次震得更厉害,清军两路人马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血本无归,这是什么概念?这等于大清国的一半军力!
满洲八旗入关时总共只有十几万军队,后来大清的都城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迁都北京,清军多了起来了,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还有刚刚投降过来的一部分明军和大顺军将士,经过改编成清军,这些杂七杂八的队伍都算上,清军总共也不过四十万人马。
也就是说,大清的军队很有限。这一点,任何一个人民族与我们汉人没法比,别说朝廷的正规军,随便一处流贼,动辄上万,稍有规模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李自成的人马,张献忠的队伍等等,大汉族别的没有,就是有人,不服不行!
中原博大精深,关外建虏有限。这一下就折损了二十万大军,数量上刚好是整个大清军队一半。
如果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百折不挠、愈战愈强的爱新觉罗家族视胜败如家常便饭,特别是这位睿亲王多尔衮,被后世称为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承受力,但即便如此,这位摄政王现在也无法淡定了。
因这次战果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这一仗其实是他和汉臣谋略第一的范文程亲自运筹的。一东一西两路用兵,大明名存实亡,只剩下半壁江山,皇上都被逼自杀了,小福王是被推上帝王之位的。这位朱由崧是怎么样一位帝王呢?据说酒和女人是他最大的嗜好,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党争,军阀拥兵自重,可谓是千疮百孔,这样的政权如何能抵得住两路大军二十万雄师?应该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过江南才合乎道理的呀?
然而,多铎、阿济格、鳌拜、满达海,皆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八旗精英,是他们满洲建虏的骄傲,却连吃败仗,而且这次血本无归了。
损失太惨重了,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姑且不论,英亲王、豫亲王、智顺王、怀顺王、恭顺王、还不算那个平西王,这一战就损失了五大王,如果连以前的尼堪和博洛算上,七大王皆命丧伪帝朱由崧之手,让他这位大清的实际掌舵人如何能淡定?
更令多尔衮不能忍受的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与多尔衮是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亲不溜溜的亲兄弟,如今被炸得尸骨无存,就是他的亲皇兄皇太极突然驾崩,对他的打击也没有这么大。
因此多尔衮听闻噩耗,几度昏劂。被太医抢救过来后,多尔衮什么也顾不得了,一身重孝跪在两个空牌位前,号陶大哭,哭完哥哥阿济格,哭兄弟多铎,哭得顿足捶胸,以头触地,哭得皇上小顺治、亲王贝勒诸臣也为之动容,太监宫女无不落泪,即使草木也为之含悲。
多尔真伤心了,他们兄弟情深是一方面,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多铎病重的时候,在外征战的多尔衮立即班师回朝,还未到朝中,多铎就病死了,多尔衮换上素服,一路号哭着奔往京城。
由此可见一斑,那只是死一个弟弟,现在连哥哥和弟弟都死了,多尔滚的悲痛欲绝,可想而知。
而且这次多尔衮失去的不止是哥哥和兄弟,政治上等于断去了他的膀臂,去年与肃亲王豪格争位时,就仰仗他们亲兄弟三人戮力同心,与豪格对抗,虽然没能坐上帝位,但以“叔王”的身份摄政,七岁的顺治只是个傀儡,他才是大清的实际掌舵人。因此这才争位,他是最后的赢家,之所能能赢,当然这哥俩功不可没。
现在这二人都不在了,等于一下子抽去两根顶梁柱,幸亏现在争位风波过去了,否则必然是大厦将倾。但如果今后再有王室争斗,他多尔衮依靠何人?
因此多尔衮哭的不止是手足亲情,还有他的政治前途,因此悲痛欲绝,哭得感天动人。
哭完之后,他拉着小顺治跪在祖宗灵前,歃血盟誓:“列祖列宗在上,我多尔衮、朕福林,一定要报此仇,否则无颜立世,一定让朱由崧以十倍百倍的代价血债血尝!”
之后多尔衮立即携顺治召开御前大臣会议商议南征灭之事,八宝金殿上,一身重孝的顺孝的小顺治坐坐高高的龙椅之上,摄政王多尔衮、叔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辅政大臣索尼、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汉臣范文程、宁完我、祖大寿、吴三桂等等,这些肱骨重臣也均身穿重孝,往上而拜。
顺治坐在那里像个木偶,摄政王多尔衮说话了。
“各位,我大清自立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之败。想那太祖、世祖是何等的英勇无敌,兵锋所至,无不俯首,入主中原,南下迁都,讨贼服汉,更如秋风扫叶。今五王之败令我大清蒙羞,本王和皇上已经向先皇圣祖歃血盟誓,不报此仇就不是爱新觉罗之子孙,更不配做大清君臣。从即日起要举大清之力荡平伪帝朱由崧,有清就无明,有明就无清,各位要戮力同心,一致伐明,报效朝廷!”
说完之后,多尔衮表示此次要亲征大明,让大家廷议南明的出兵之事。
清廷诸臣各抒己见,肃亲王豪格、叔王济尔哈朗、尚未洗清自己仍为戴之身祖大寿和吴三桂等等,纷纷请缨,愿意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就连年事已高的礼亲王代善也要随多尔衮出征,讨伐南明伪帝朱由崧。
现在的清廷也并非铁板一块,多尔衮和豪格仍然是两大政治派别,然当外部矛盾来袭,内部矛盾就苟和了,概此乃大清生存法则,征服四海一统中原之法宝也。
多尔衮很满意,但他发现,此时只有一名汉臣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多尔衮禁不住怒问详细。
第一次是几个月前尼堪和博洛兵败阵亡,一万鞑子和几十万汉奸军队全军覆没,眼看到手的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九江、武汉、宜昌等地,却仍然不属于大清,好比一块就要吃下去的肥肉却被朱由崧翘飞了,那次消息传到北京,大清上下朝野震动。
但是这次比上次震得更厉害,清军两路人马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血本无归,这是什么概念?这等于大清国的一半军力!
满洲八旗入关时总共只有十几万军队,后来大清的都城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迁都北京,清军多了起来了,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还有刚刚投降过来的一部分明军和大顺军将士,经过改编成清军,这些杂七杂八的队伍都算上,清军总共也不过四十万人马。
也就是说,大清的军队很有限。这一点,任何一个人民族与我们汉人没法比,别说朝廷的正规军,随便一处流贼,动辄上万,稍有规模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李自成的人马,张献忠的队伍等等,大汉族别的没有,就是有人,不服不行!
中原博大精深,关外建虏有限。这一下就折损了二十万大军,数量上刚好是整个大清军队一半。
如果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百折不挠、愈战愈强的爱新觉罗家族视胜败如家常便饭,特别是这位睿亲王多尔衮,被后世称为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承受力,但即便如此,这位摄政王现在也无法淡定了。
因这次战果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这一仗其实是他和汉臣谋略第一的范文程亲自运筹的。一东一西两路用兵,大明名存实亡,只剩下半壁江山,皇上都被逼自杀了,小福王是被推上帝王之位的。这位朱由崧是怎么样一位帝王呢?据说酒和女人是他最大的嗜好,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党争,军阀拥兵自重,可谓是千疮百孔,这样的政权如何能抵得住两路大军二十万雄师?应该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过江南才合乎道理的呀?
然而,多铎、阿济格、鳌拜、满达海,皆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八旗精英,是他们满洲建虏的骄傲,却连吃败仗,而且这次血本无归了。
损失太惨重了,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姑且不论,英亲王、豫亲王、智顺王、怀顺王、恭顺王、还不算那个平西王,这一战就损失了五大王,如果连以前的尼堪和博洛算上,七大王皆命丧伪帝朱由崧之手,让他这位大清的实际掌舵人如何能淡定?
更令多尔衮不能忍受的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与多尔衮是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亲不溜溜的亲兄弟,如今被炸得尸骨无存,就是他的亲皇兄皇太极突然驾崩,对他的打击也没有这么大。
因此多尔衮听闻噩耗,几度昏劂。被太医抢救过来后,多尔衮什么也顾不得了,一身重孝跪在两个空牌位前,号陶大哭,哭完哥哥阿济格,哭兄弟多铎,哭得顿足捶胸,以头触地,哭得皇上小顺治、亲王贝勒诸臣也为之动容,太监宫女无不落泪,即使草木也为之含悲。
多尔真伤心了,他们兄弟情深是一方面,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多铎病重的时候,在外征战的多尔衮立即班师回朝,还未到朝中,多铎就病死了,多尔衮换上素服,一路号哭着奔往京城。
由此可见一斑,那只是死一个弟弟,现在连哥哥和弟弟都死了,多尔滚的悲痛欲绝,可想而知。
而且这次多尔衮失去的不止是哥哥和兄弟,政治上等于断去了他的膀臂,去年与肃亲王豪格争位时,就仰仗他们亲兄弟三人戮力同心,与豪格对抗,虽然没能坐上帝位,但以“叔王”的身份摄政,七岁的顺治只是个傀儡,他才是大清的实际掌舵人。因此这才争位,他是最后的赢家,之所能能赢,当然这哥俩功不可没。
现在这二人都不在了,等于一下子抽去两根顶梁柱,幸亏现在争位风波过去了,否则必然是大厦将倾。但如果今后再有王室争斗,他多尔衮依靠何人?
因此多尔衮哭的不止是手足亲情,还有他的政治前途,因此悲痛欲绝,哭得感天动人。
哭完之后,他拉着小顺治跪在祖宗灵前,歃血盟誓:“列祖列宗在上,我多尔衮、朕福林,一定要报此仇,否则无颜立世,一定让朱由崧以十倍百倍的代价血债血尝!”
之后多尔衮立即携顺治召开御前大臣会议商议南征灭之事,八宝金殿上,一身重孝的顺孝的小顺治坐坐高高的龙椅之上,摄政王多尔衮、叔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辅政大臣索尼、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汉臣范文程、宁完我、祖大寿、吴三桂等等,这些肱骨重臣也均身穿重孝,往上而拜。
顺治坐在那里像个木偶,摄政王多尔衮说话了。
“各位,我大清自立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之败。想那太祖、世祖是何等的英勇无敌,兵锋所至,无不俯首,入主中原,南下迁都,讨贼服汉,更如秋风扫叶。今五王之败令我大清蒙羞,本王和皇上已经向先皇圣祖歃血盟誓,不报此仇就不是爱新觉罗之子孙,更不配做大清君臣。从即日起要举大清之力荡平伪帝朱由崧,有清就无明,有明就无清,各位要戮力同心,一致伐明,报效朝廷!”
说完之后,多尔衮表示此次要亲征大明,让大家廷议南明的出兵之事。
清廷诸臣各抒己见,肃亲王豪格、叔王济尔哈朗、尚未洗清自己仍为戴之身祖大寿和吴三桂等等,纷纷请缨,愿意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就连年事已高的礼亲王代善也要随多尔衮出征,讨伐南明伪帝朱由崧。
现在的清廷也并非铁板一块,多尔衮和豪格仍然是两大政治派别,然当外部矛盾来袭,内部矛盾就苟和了,概此乃大清生存法则,征服四海一统中原之法宝也。
多尔衮很满意,但他发现,此时只有一名汉臣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多尔衮禁不住怒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