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汴梁城暴乱
朝廷之事无正义,各种内幕污浊不堪。
有本事的就上下其手,没本事的就会碾成粉碎。所以才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俗话。
宣德门外越闹越凶,事件真相逐渐明了,好多东西慢慢浮出水面。也就到了正面肉搏,刺刀见红的时候。
事件真相逐步明了,并不是说都摆到桌面上了,只能说大家逐渐心知肚明。
能够摆到桌面上的,那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绝对不可能摆在桌面上。
无论是人事变动,还是路线之争,归根结蒂还是权力之争。
随着宣德门兵谏迅速发酵,复辟与反复辟的战斗变成公开化,战斗方式也随之改变。
既然人家是冲着太上皇一党来的,反击手段也就随之爆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宣德门外的人数,突然增加了一倍。
这些突然增加的人,同样高呼让李纲官复原职,彻底抹去误国奸贼以清君侧。
可是这些人高呼打倒的名单里面,突然增加了王时雍、徐秉哲、耿南仲、梁方平,唯独没提杨时的名字。
梁方平在浚州桥头溃败,此前刚秘密溜进京城,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今天就有人提出来,他是谁呢?
要知道,王时雍是杨时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徐秉哲是杨时的得意门生。
更加离谱的是,耿南仲原来是太子詹事,梁方平一直就是太子的贴身太监,这两个人都是小皇帝赵桓的核心党羽。
明眼人一听便知:直接把矛头指向小皇帝赵桓、右谏议大夫杨时,说明后面加入进来的数万人,绝对就是太上皇赵佶的班底!
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得知宣德门外发动兵谏,作为开封府尹的王时雍,有维护京城治安的责任,所以乘坐一顶官轿如飞而来,看样子是准备维持秩序。
王时雍可能没有搞清状况,还有些趾高气扬,从轿子里出来之后,居然还给这些人打官腔:“你们这是干什么,还不赶紧散去?我还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敢威胁皇上,难道你们都不想活了?”
这句话可了不得,顿时就被有心人抓住了把柄,人群之中突然爆发一阵高呼:“大家听清楚啊,开封府准备杀人啦——”
群体事件就是这样,刚开始大家都抱着好玩的心态,或者是看热闹的心态。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上居心叵测之徒暗中推波助澜,人们就会越来越激动,最后彻底丧失理智。
登闻鼓被砸烂,就已经出格了,说明局面正在慢慢失去控制。
王时雍在这个时候冒头出来,而且还以死相威胁,那还不是倒霉催的吗?
嘁里咔嚓一通乱砸,王时雍乘坐的轿子,已经被砸得稀巴烂。
好在他带过来一百多弓手拼死保护,王时雍总算逃了出去。帽子也掉了,朝服也被撕成了碎片,差点儿就变成光屁股。
看见王时雍狼狈逃进大殿,小皇帝赵桓顿时气得七窍生烟。也不知道是因为兵谏生气,还是因为自己人被列入奸贼名单而生气。
“岂有此理!简直无法无天了!”小皇帝赵桓一叠声乱叫:“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濋何在?暴民乱政,岂能等闲视之?立即派兵镇压!”
皇帝可以发脾气,殿帅王宗濋可不敢造次,因为他已经亲自到城头看过,宣德门外聚集了不下五万人,其中还有数千禁军。
皇城骑卫全部召集起来,也不过七千二百人。关键是城门外的街道被堵住,骑兵冲不起来。一旦陷入五万多人的围攻,木棒和砖头瓦片就可以让七千多人全军覆没。
“陛下容禀——”王宗濋闪身上前:“军民聚集,不外乎要李纲复职。为了避免激发更大的变故,请陛下传旨暂时恢复李纲的职务,先把民愤平息下去再说。”
谁都知道宣德门外的事件,肯定有两派的人在幕后做手脚,现在却无法掰扯清楚,因为局势已经彻底失去控制。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让五万多人散去才是硬道理,其他的后事怎么都好说,比如秋后算账啥的。
做皇帝做到赵桓这个份上,也算是千古一绝。
无可奈何摆摆手,小皇帝赵桓叹息一声:“耿爱卿,出去代朕宣谕,内侍马上出去传李纲觐见,肯定官复原职!”
耿南仲跟随赵桓十余年,当然能够体谅其中的难处。如果外面继续闹下去,小皇帝赵桓为了平息众怒,让大理寺把自己也抓起来给杀了也有可能。
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耿南仲硬着头皮来到宫外:“诸位父老:皇上有旨,马上派内侍出去宣李纲进宫。希望大家相信皇上的诚意,马上散去吧。要知道金兵还在城下,一旦被金人的察觉城内骚乱,很可能就会前来攻城。”
让李纲官复原职,主战派的朝廷地位就可以保住,太上皇的复辟势力就会被压制,这是宣德门兵谏的初衷。
耿南仲一番话说得非常诚恳,所以开始有人散去。
没想到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大喝:“不要相信他的胡说八道!就算李纲大人今天能够官复原职,但是清君侧的问题还没解决,明天李纲大人可能就会被那群.奸贼给害死了。”
众人一想也是,李纲大人都是被奸贼所害。如果不能除掉奸贼,问题根本就没解决,顿时又群情激愤起来。
恰在此时,内侍朱拱之(猪拱之?看这个名字取的!)奉旨出宫,准备到李纲府上传旨。可是宣德门外人山人海,根本无法出去。
朱拱之觉得自己是去传召李纲,眼前这些人都是给李纲喊冤的,肯定应该买自己面子,所以就有些得意忘形,把太监们平日里的威风给摆了出来。
朱拱之一挥手,四十多名内侍太监分成两排,手拉手冲出宣德门挡住人群,准备给朱拱之开辟一到通道。
殊不知,人群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居心叵测之辈,他们并非为李纲而来,而是借此机会制造混乱,给太上皇复辟创造条件。
轿子刚刚来到人群之中就被掀翻,朱拱之被一帮人给拖了出来。仅仅是拳打脚踢也就罢了,迅速发展到手撕嘴咬,流血惨剧终于发生!
仅仅几个眨眼的功夫,奉命传召李纲进宫的内侍太监朱拱之,居然被暴民用嘴巴啃成一幅骨头架子!
做人墙的四十几个小太监,早已吓得面无人色,拼命想跑出去。可是被数万人围在中间,哪里还有生路?
随着数朱拱之和数十个太监被“咬杀”,参与兵谏的数万人彻底疯狂,宣德门前的大骚乱终于达到顶峰。
由此可见,这一次兵谏根本就不是给李纲鸣冤叫屈,而是一帮祸国殃民的奸贼操控的,属于保皇党、复辟党之间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把大宋君臣的卑鄙无耻,演绎得淋漓尽致。
派人出宫传旨已经不现实,小皇帝赵桓被逼无奈,只能忍气吞声来到宣德门城楼上,面对数万暴民亲口宣谕:“即刻恢复李纲尚书右丞职务,并且兼任京城四壁守御使。”
宣德门外发生如此之大的群体事件,李纲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可是他干了什么?
此刻的李纲在家中缩成一团,吓得浑身颤抖!
朝廷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个样子,李纲终于明白自己才是最大的罪人!
如果不是他拼死血奏,而是按照宋徽宗赵佶的本意,让赵桓以太子身份监国留守京城,就不会出现小皇帝和太上皇两股势力,自然也不会演变成现如今的失控局面。
听到家人回来报告,说小皇帝赵桓在宣德门城楼上金口玉言,不仅让自己官复原职,还兼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吓得差点儿晕死过去。
李纲虽然志大才疏,但毕竟是读书人,基本的利害关系还是知道的。
别人打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旗号,在皇宫之外聚集数万人兵谏,甚至杀了皇帝身边的传旨太监,逼迫皇上亲自登城承认错误,换来自己的官复原职,这就是最典型的聚众造反,是株九族的大罪!
勉强把自己收拾一番,李纲快马冲到宣德门外拜伏在地,对于“即刻恢复尚书右丞职务、兼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圣意,李纲是抵死不从。为此把额头都磕破了,搞得满脸是血,狰狞吓人。
放弃皇帝尊严让李纲官复原职,但是聚众闹事的数万人还是不肯散去。
小皇帝赵桓脸都气青了,站在城楼上浑身发抖,当然不会让李纲得逞。
好在李纲本人已经到了,两股势力的暴民没有理由采取更加残暴的手段,小皇帝赵桓终于抓住机会,让少宰吴敏下楼送给李纲一张纸条:“着令李纲立即出城,诏命京畿宣抚使种师道提师入城,彻底镇压叛乱。钦此!”
事实越来越明晰,但是李纲只觉得眼冒金星,在吴敏的强行扶持下跌跌撞撞出城,来到种师道的中军大营。
李纲之所以会变成行尸走肉,就是因为小皇帝赵桓的纸条,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再也明白不过:
首先,不管真假,宣德门外的数万人,打着为李纲鸣冤叫屈的幌子。如果别人说李纲是幕后主谋,他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
其次,现在,小皇帝赵桓已经定性为叛乱,并且让种师道率兵入城平叛,李纲作为整个事件最核心的人物,下场不问可知。
现在李纲只能破罐子破摔,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无论这次事件如何平息,自己绝对都没有好下场。
好在种家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至高无上。随着种师道的轿子来到宣德门外,加上后面跟着六千精锐骑兵,五万多人顿时一哄而散。
至此,一场稀奇古怪,而又惨烈无比的大骚乱,终于暂时平息下去。
但是,朝中君臣都明白,大骚乱不过是前奏,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有本事的就上下其手,没本事的就会碾成粉碎。所以才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俗话。
宣德门外越闹越凶,事件真相逐渐明了,好多东西慢慢浮出水面。也就到了正面肉搏,刺刀见红的时候。
事件真相逐步明了,并不是说都摆到桌面上了,只能说大家逐渐心知肚明。
能够摆到桌面上的,那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绝对不可能摆在桌面上。
无论是人事变动,还是路线之争,归根结蒂还是权力之争。
随着宣德门兵谏迅速发酵,复辟与反复辟的战斗变成公开化,战斗方式也随之改变。
既然人家是冲着太上皇一党来的,反击手段也就随之爆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宣德门外的人数,突然增加了一倍。
这些突然增加的人,同样高呼让李纲官复原职,彻底抹去误国奸贼以清君侧。
可是这些人高呼打倒的名单里面,突然增加了王时雍、徐秉哲、耿南仲、梁方平,唯独没提杨时的名字。
梁方平在浚州桥头溃败,此前刚秘密溜进京城,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今天就有人提出来,他是谁呢?
要知道,王时雍是杨时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徐秉哲是杨时的得意门生。
更加离谱的是,耿南仲原来是太子詹事,梁方平一直就是太子的贴身太监,这两个人都是小皇帝赵桓的核心党羽。
明眼人一听便知:直接把矛头指向小皇帝赵桓、右谏议大夫杨时,说明后面加入进来的数万人,绝对就是太上皇赵佶的班底!
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得知宣德门外发动兵谏,作为开封府尹的王时雍,有维护京城治安的责任,所以乘坐一顶官轿如飞而来,看样子是准备维持秩序。
王时雍可能没有搞清状况,还有些趾高气扬,从轿子里出来之后,居然还给这些人打官腔:“你们这是干什么,还不赶紧散去?我还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敢威胁皇上,难道你们都不想活了?”
这句话可了不得,顿时就被有心人抓住了把柄,人群之中突然爆发一阵高呼:“大家听清楚啊,开封府准备杀人啦——”
群体事件就是这样,刚开始大家都抱着好玩的心态,或者是看热闹的心态。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上居心叵测之徒暗中推波助澜,人们就会越来越激动,最后彻底丧失理智。
登闻鼓被砸烂,就已经出格了,说明局面正在慢慢失去控制。
王时雍在这个时候冒头出来,而且还以死相威胁,那还不是倒霉催的吗?
嘁里咔嚓一通乱砸,王时雍乘坐的轿子,已经被砸得稀巴烂。
好在他带过来一百多弓手拼死保护,王时雍总算逃了出去。帽子也掉了,朝服也被撕成了碎片,差点儿就变成光屁股。
看见王时雍狼狈逃进大殿,小皇帝赵桓顿时气得七窍生烟。也不知道是因为兵谏生气,还是因为自己人被列入奸贼名单而生气。
“岂有此理!简直无法无天了!”小皇帝赵桓一叠声乱叫:“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濋何在?暴民乱政,岂能等闲视之?立即派兵镇压!”
皇帝可以发脾气,殿帅王宗濋可不敢造次,因为他已经亲自到城头看过,宣德门外聚集了不下五万人,其中还有数千禁军。
皇城骑卫全部召集起来,也不过七千二百人。关键是城门外的街道被堵住,骑兵冲不起来。一旦陷入五万多人的围攻,木棒和砖头瓦片就可以让七千多人全军覆没。
“陛下容禀——”王宗濋闪身上前:“军民聚集,不外乎要李纲复职。为了避免激发更大的变故,请陛下传旨暂时恢复李纲的职务,先把民愤平息下去再说。”
谁都知道宣德门外的事件,肯定有两派的人在幕后做手脚,现在却无法掰扯清楚,因为局势已经彻底失去控制。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让五万多人散去才是硬道理,其他的后事怎么都好说,比如秋后算账啥的。
做皇帝做到赵桓这个份上,也算是千古一绝。
无可奈何摆摆手,小皇帝赵桓叹息一声:“耿爱卿,出去代朕宣谕,内侍马上出去传李纲觐见,肯定官复原职!”
耿南仲跟随赵桓十余年,当然能够体谅其中的难处。如果外面继续闹下去,小皇帝赵桓为了平息众怒,让大理寺把自己也抓起来给杀了也有可能。
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耿南仲硬着头皮来到宫外:“诸位父老:皇上有旨,马上派内侍出去宣李纲进宫。希望大家相信皇上的诚意,马上散去吧。要知道金兵还在城下,一旦被金人的察觉城内骚乱,很可能就会前来攻城。”
让李纲官复原职,主战派的朝廷地位就可以保住,太上皇的复辟势力就会被压制,这是宣德门兵谏的初衷。
耿南仲一番话说得非常诚恳,所以开始有人散去。
没想到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大喝:“不要相信他的胡说八道!就算李纲大人今天能够官复原职,但是清君侧的问题还没解决,明天李纲大人可能就会被那群.奸贼给害死了。”
众人一想也是,李纲大人都是被奸贼所害。如果不能除掉奸贼,问题根本就没解决,顿时又群情激愤起来。
恰在此时,内侍朱拱之(猪拱之?看这个名字取的!)奉旨出宫,准备到李纲府上传旨。可是宣德门外人山人海,根本无法出去。
朱拱之觉得自己是去传召李纲,眼前这些人都是给李纲喊冤的,肯定应该买自己面子,所以就有些得意忘形,把太监们平日里的威风给摆了出来。
朱拱之一挥手,四十多名内侍太监分成两排,手拉手冲出宣德门挡住人群,准备给朱拱之开辟一到通道。
殊不知,人群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居心叵测之辈,他们并非为李纲而来,而是借此机会制造混乱,给太上皇复辟创造条件。
轿子刚刚来到人群之中就被掀翻,朱拱之被一帮人给拖了出来。仅仅是拳打脚踢也就罢了,迅速发展到手撕嘴咬,流血惨剧终于发生!
仅仅几个眨眼的功夫,奉命传召李纲进宫的内侍太监朱拱之,居然被暴民用嘴巴啃成一幅骨头架子!
做人墙的四十几个小太监,早已吓得面无人色,拼命想跑出去。可是被数万人围在中间,哪里还有生路?
随着数朱拱之和数十个太监被“咬杀”,参与兵谏的数万人彻底疯狂,宣德门前的大骚乱终于达到顶峰。
由此可见,这一次兵谏根本就不是给李纲鸣冤叫屈,而是一帮祸国殃民的奸贼操控的,属于保皇党、复辟党之间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把大宋君臣的卑鄙无耻,演绎得淋漓尽致。
派人出宫传旨已经不现实,小皇帝赵桓被逼无奈,只能忍气吞声来到宣德门城楼上,面对数万暴民亲口宣谕:“即刻恢复李纲尚书右丞职务,并且兼任京城四壁守御使。”
宣德门外发生如此之大的群体事件,李纲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可是他干了什么?
此刻的李纲在家中缩成一团,吓得浑身颤抖!
朝廷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个样子,李纲终于明白自己才是最大的罪人!
如果不是他拼死血奏,而是按照宋徽宗赵佶的本意,让赵桓以太子身份监国留守京城,就不会出现小皇帝和太上皇两股势力,自然也不会演变成现如今的失控局面。
听到家人回来报告,说小皇帝赵桓在宣德门城楼上金口玉言,不仅让自己官复原职,还兼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吓得差点儿晕死过去。
李纲虽然志大才疏,但毕竟是读书人,基本的利害关系还是知道的。
别人打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旗号,在皇宫之外聚集数万人兵谏,甚至杀了皇帝身边的传旨太监,逼迫皇上亲自登城承认错误,换来自己的官复原职,这就是最典型的聚众造反,是株九族的大罪!
勉强把自己收拾一番,李纲快马冲到宣德门外拜伏在地,对于“即刻恢复尚书右丞职务、兼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圣意,李纲是抵死不从。为此把额头都磕破了,搞得满脸是血,狰狞吓人。
放弃皇帝尊严让李纲官复原职,但是聚众闹事的数万人还是不肯散去。
小皇帝赵桓脸都气青了,站在城楼上浑身发抖,当然不会让李纲得逞。
好在李纲本人已经到了,两股势力的暴民没有理由采取更加残暴的手段,小皇帝赵桓终于抓住机会,让少宰吴敏下楼送给李纲一张纸条:“着令李纲立即出城,诏命京畿宣抚使种师道提师入城,彻底镇压叛乱。钦此!”
事实越来越明晰,但是李纲只觉得眼冒金星,在吴敏的强行扶持下跌跌撞撞出城,来到种师道的中军大营。
李纲之所以会变成行尸走肉,就是因为小皇帝赵桓的纸条,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再也明白不过:
首先,不管真假,宣德门外的数万人,打着为李纲鸣冤叫屈的幌子。如果别人说李纲是幕后主谋,他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
其次,现在,小皇帝赵桓已经定性为叛乱,并且让种师道率兵入城平叛,李纲作为整个事件最核心的人物,下场不问可知。
现在李纲只能破罐子破摔,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无论这次事件如何平息,自己绝对都没有好下场。
好在种家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至高无上。随着种师道的轿子来到宣德门外,加上后面跟着六千精锐骑兵,五万多人顿时一哄而散。
至此,一场稀奇古怪,而又惨烈无比的大骚乱,终于暂时平息下去。
但是,朝中君臣都明白,大骚乱不过是前奏,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