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通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广州,六国联军司令部。
  伪政府总统黄维华正在向联军总司令华莱士少将汇报工作。
  在一个月前,黄维华发布政令,让广东各地地方政府派代表齐聚广州,进行舞狮比赛,名为促进团结,加强联系,实际上是黄维华想通过这次舞狮大赛解决广东省政令不统一的老大难问题,将所有的地方政府有效地控制起来。
  自从5月1日伪政府成立以来,真正有效控制的区域仅限于广州方圆三百里,以及珠江、广州湾两岸联军兵力能够迅速投送的狭长地带,其余各地,除了护国军控制的粤北地区,都控制在数量庞大的地方保安团手里。
  这些地方保安团既不听护国军政府的号令,也不服众广州临时政府的政令,更多的是自行其事,所谓的地方保安团司令就是各地的土皇帝,大事小事都由他们一个人说了算!黄维华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因此才和华莱士密议,籍舞狮的机会一举解决这个难题,让广州临时政府的政令得以统一,广东保安军也必须形成统一的指挥。
  实际上,到了6月份,广东各地的寺方保安团面临护国军强大的强大压力,也开始寻求向广州临时政府的救援。
  秦汉在得到新编第九师两个团的奥援之后,将兵力进行了重新布置。
  以铁汉军的第八师及独立骑兵团重兵驻扎清远,保持对广州六国联军的正面压力,将第九师两个团打散编制,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到护国军占领区,边练兵边熟悉护国军的游击战略,顺便接替了原一师的防区,而从原有占领区换防出来的第一师官兵则奔赴更远区域,开辟新的游击区。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护国军步步蚕食,控制区域迅速扩大,目前已经控制了粤北全境、粤西珠江以北区域以及粤东东江以西区域,联军和伪政府地方保安团的势力被严重挤压,控制区域迅速缩小。
  不过,出乎秦汉的预料,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残兵在转战梅州之后,居然起死回生,接连和广州伪政府的地方保安团打了几个恶仗,都获得了大胜!借着获胜之势,湘军迅速占据了梅州、潮州和揭阳等地,兵锋直指六国联军直接出兵驻扎的汕头。
  反倒是沈葆桢领导的赣军,在护国军、六国联军和广州伪政府地方保安团的联合打压下,迅速丧失地盘,最终沦为流寇,不得已只好前去梅州向曾国藩再次投效,结果让曾国藩抓住时机狠狠训斥了一番,差点没一刀给宰了。
  ****
  清远,护国军指挥部。
  秦汉正把第一、第八、第九师以及独立骑兵团的主官召集起来,商量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方向,总参谋部机要秘书赵小草刚刚向大家介绍完广东的敌我态势,列席会议的总参谋部作战参谋傅善祥正在作补充发言。
  “很显然,黄维华是想籍由此次舞狮行动促进广东地区政令的统一,实现对各地保守团的统一指挥,如果黄维华的计划最终得以实现,对我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开展极为不利!珠江以南区域,将很难再渗透进去。”
  傅善祥话音方落,负责对敌监视的骑兵团团长孙子良也被充道:“另外,我想提醒在座的诸位,六国联军的作战策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被动地到处救火,而是在各地大理修建战略据点,在各据点之间架设有线电报,一旦我军袭击某处,周围据点的敌伪军就会得到消息迅速增援过来,由于我军对敌伪军的这套策略不是很熟悉,已经蒙受巨大的损失。很显然,敌人也在认真学习总结我们的游击战略,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秦汉道:“是啊,洋鬼子这一招够狠啊!各据点层层叠叠,交相掩护,一处受袭,处处可援,还可以逐步向我军控制区域蚕食推进,把我军逐渐步分割、挤压、绞杀!哼哼,如意算盘打得可真响哪。”
  傅善祥道:“更加不容乐观的是,一旦让黄维华完成了对敌伪军的整合,在整个广东敌伪区都修筑了类似的据点,那么,我军的活动空间就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任何风吹草动都将逃不过敌伪军的监视,而联军主力也将可以放心地发动正面战场的进攻,再不必担忧后方补给系的安危了。”
  铁汉军蹙眉道:“这么说来,我军绝不能放任敌伪军完善他们的据点网络,必须在敌伪军修完前加以破坏,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秦汉赞赏地看了傅善祥和铁汉军一眼,说道:“不错,看事物必须看到其本质!打仗就必须找准主要战场。当前的广东战场,主战场就是清远!我把八师和骑兵团摆在这里,对广州的洋人始终是个威胁,让他们始终无法分散兵力,对广东进行全面侵略。”
  “洋人要打清远,他们脆弱的补给线是个巨大的困难,所以他们要想办法修筑据点网络,以此挤压我军游击战的生存空间,完善他们脆弱的补给线!”
  “我军要固守清远,仅靠八师的正面防御显然是顶不住的,必然还要靠一师、九师和骑兵团在敌后打游击战,不断地骚扰、破坏他们的后勤补给线。”
  “所以,主战场是清远,关键却是围绕清远和广州之间,这片区域的最终控制权!如果让洋人最终控制了这片区域,那么我军将无法再守住清远,被逐出广东也是可以预见的下场!同样的,如果我军最终控制了这片区域,洋人也始终只能龟缩在广州、佛山等几个大中城市里,处于被动挨打的绝境,无功而返也是必然的下场!”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