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仰慕宇文阀的好心人 (为书友前尘旧事怎么加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理论上来说,大魏最有实力的人自然是皇帝了。
  可实际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告示上说的很清楚,权势二字,一曰钱粮,二曰兵马。
  大魏皇帝直控的禁军并不多,大部分的兵马都是分属于各地的门阀世家。这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就是宇文阀。
  不仅他们家的私兵数量最多,而且还有包括赵阀等诸多门阀世家的附庸投效。可以动员的兵马几乎占据了大魏三分之二以上。
  钱粮方面,大魏实际上采用的是分封制。门阀拥有大量的土地,并且能从其中收粮收税。
  占地最多的同样还是宇文阀,加上附庸门阀世家,他们拥有的土地接近大魏的一半,而且大都是富庶之地。
  有着最多的钱粮与最多的兵马的宇文阀,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呢?
  宇文阀表面上看起来各房争斗不断,内部混乱好似一片散沙,不足为虑。
  可实际上真正能够决定宇文阀命运的人,却根本就不在这里。他带着众多精锐兵马远远的离开长安城,在边境上冷眼旁观,暗中作着部署。
  宇文府内的这种混乱,不过是他用来忽悠皇帝的障眼法而已。
  类似宇文怀这样的笨蛋,都是被推出来混淆视听用的炮灰。宇文府真正的继承人实际上都隐藏的非常好,皇帝都看不出来。
  可为什么拥有如此实力与权势的宇文阀要自己弄的自己混乱?
  那是因为他们要暗中做事,隐藏自己,削弱对手的实力,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就会做大事!
  所以说,天底下最有实力,也是老谋深算最有心机的人,就是那位远在边疆的宇文阀真正的主人,上柱国宇文泰!
  以上,就是这篇广而告之的主要内容。
  最后的时候还有一句话,说的是想要出人头地的,想要保持家族富贵的,赶紧的去投靠宇文阀吧,那才是你们最好的选择。现在去投靠宇文阀,等到将来大事成了就能十倍百倍的得到回报。
  落款上写的是,一个仰慕宇文阀的好心人。
  “好心人?掘墓人还差不多。”
  放下手中的广告,大魏皇帝的面色是说不出的阴冷。
  大意了。
  如果不是看到这篇广告,皇帝是真的没察觉到宇文泰居然如此的阴险狡诈。
  告示上还直言不讳的说,这段时间祸乱长安城的刺客,根源肯定是来自于宇文阀。目的就是要削弱宇文家敌人的力量。
  这虽然是栽赃嫁祸,可宇文家手中的秘谍机构的确是有做到这一步的实力。
  仔细回想起以往的种种,皇帝越想越感觉不对劲。宇文泰这个老狐狸,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啊。
  “你给我等着!”
  做了一回好心人的王霄,哼着小曲,安排府邸里的家将们将装在箱子里的金银通过隐蔽渠道运出城外去。
  这个时代的主流货币依旧是钱币,金银的地位虽然提升,可在民间几乎不流通。
  但是其价值却是并不受影响,只要出售依旧是可以换来大量的物资。不过只是在大宗商品交易的时候才有用处。
  王霄在策划着离开长安城的计划,大魏皇帝也在策划着对付宇文泰的计划。
  宇文泰的实力与野心,被突然曝光,给宇文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来自皇家的各种限制与打压,让宇文家的人感觉非常难受。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这方世界里的皇家还有些实力。如果换做正史里的元氏皇族,面对宇文家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抵抗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皇帝的第一次打击就落了下来。
  由宇文家掌管的谍纸tianyan,被皇帝收回去了。
  虽然只是名义上的收回,真正的力量依旧是掌握在宇文家的手中。可这就是一个讯号,皇帝已经开始动手了。
  宇文家的反应很快,或者说是宇文泰的反应很快。
  他没给皇帝留下慢慢割肉削弱的机会,而是直接将宇文家的核心人马通过秘密渠道悄然撤出了长安城,紧跟着就是直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了。
  得到消息的王霄对此大为敬佩。
  做事足够果决,这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
  宇文泰的打算是低调做事,暗中积蓄实力,并且挑动蠢货皇帝对忠心于他的人,像是燕世城这样的忠臣下手。
  等到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他就会从黑暗中走出来,彻底掌控一切。
  可现在这所有的打算都被一篇广而告之给毁了。之前被忽悠瘸了的皇帝,终于是把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皇帝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的身上,开始明里暗里的下手削弱实力。
  宇文泰非常果断,明白其他策略没用的情况下干脆直接来硬的。
  广而告之的威力太强了,之前还没人用过这种办法来打击对手。一出场就带来了爆炸性的效果,很短时间内就传遍了所有门阀世家。
  但凡只要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过,被这么一提点就会透过宇文家的迷雾看清楚宇文泰的布局。
  就算是皇帝看不透,元家那么多人之中,总有人能看的明白。
  正准备潜出长安城的王霄,突然接到了圣旨,说是允许他回燕北去看望家人。
  这份突如其来的变化,让王霄有些哭笑不得。
  他准备了这么久,路线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出发离开。可现在全都用不上了,可以光明正大的走人。
  至于原因,根源自然是他炮制出来的那份为宇文家做宣传的广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