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吏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教室里,新一届行政班学员正在听课,一个个坐姿很正,看上去精神抖擞。
  李笠如同后世无数学校班级的班主任那样,在后门处偷窥,看着教室里的学员,有没有开小差的。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然而并没有,这些曾经的厮杀汉,现在就像战线第二、第三排的兵卒,全神贯注,仿佛即将与敌人交战。
  李笠从后门走进教室,对着讲台后的讲师摆摆手,示意对方继续讲课,自己静静站着。
  如同普通学员那样,认真的听着。
  这堂课,讲的是公文写作,李笠听着听着,仿佛回到后世,成为一个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的学员,学习如何备考。
  公务员,是近现代的一个词,在古代并没有这种说法。
  如果要找一个相似的角色,那就是吏。
  不是吏役的吏,是有编制(有俸禄)的吏。
  有一句话,叫做“治国先治吏”,这里面的“吏”,可以理解为官、吏合称。
  最初,官吏合称,后来慢慢的官和吏就分开了,不过常见的一个词“吏治”,指的依旧是官吏。
  在这个时代,照办后世公务员制度不现实,但李笠认为,要“治吏”并加强吏的管理和职能,倒是可以参考后世制度的一些做法。
  所以,李笠建立新朝之后,开始组建截然不同的“吏员队伍”,要慢慢替代士族、地方豪族把持的中层、基层政府机构。
  强化中枢对地方基层的控制,摆脱士族、豪族对整个政府机构的渗透和影响。
  提刑司和转运司的设立,就是措施之一,但增设的这些机构,需要大量有“工作经验”的基层吏员来维持运转,这些人从哪里来?
  两个来源:其一,从军队中选拔;其二,从现有基层吏员里选拔。
  李笠带出来的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日常训练中,教授将士们读书写字,所以,徐州军的将士,都具备基本的文化水平,会基础的算数。
  然后,徐州多年的地方施政,抽调不少军中人才担任吏员,所以,这些“军转吏员”,成了李笠宝贵的“行政人才”。
  无论是屯田、组织厢兵,还是组建、扩建总税司,加上后来的组建提刑司、转运司,实施检寺,李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们,都挑起了重任。
  但还不够,所以培训班一直在办,将军中选调上来的人、从各地基层选调上来吏员,以及寒族子弟作为学员,通过培训,变成合格的行政人员——吏。
  然后作为生力军,投入到新朝的行政队伍之中。
  所以,李笠可以在三吴地区大规模实行检籍、检地,不怕当地官府出问题,因为他派出的人马,随时可以接管州、县公廨。
  维持公廨运转的同时,扛起检籍、检地的重任。
  那么,当李笠手中可用的“行政人力资源”越来越充裕的时候,士族们深度影响官府运转的时代,就可以结束了。
  没有士族子弟当官,新王朝一样能够通过不断培训吏员,来确保各级官府的运转。
  淮阴的培训班,不断选拔、培训出合格的吏员,补充到各个官署中去。
  然后,这些吏,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依附于主官,成为其“故吏”。
  因为想要出头,就得有人提携、给机会,高高在上的皇帝,哪里会记得无数期培训班中,某一期的某个学员?
  这些人来到新的“战场”,若无依无靠,就只能另找靠山。
  所以,若干年后,他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吏员队伍,会被官场腐蚀、同化,一切照旧。
  什么是一切照旧?
  那就是吏的地位很低,除非贵人相助,否则升迁无望,很可能十几二十年时间,都是原地踏步的一个基层小吏。
  而地方官府的一个现象依旧不变:流水的主官,铁打不动的吏员。
  譬如一个县公廨,县令及主要佐官每几年一换,但中下层吏员,基本上十几二十年,都是老面孔。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历代王朝,对于“吏”这个群体是歧视的,自汉以后,想要以吏的身份转为官,那是越来越难。
  甚至专门有吏籍,如同贱籍。
  所以,升迁无望的吏们,自然就一门心思专营、捞钱,名声愈发恶臭,愈发被人鄙夷。
  但各级官府的运转又缺不了吏,所以,吏这个群体,就成了夜壶,虽然日常生活离不开,名声却很臭。
  百姓讨厌胥吏,官也讨厌这些“败类”,但却甩不掉,稍有不慎,还会反受其害。
  譬如,新上任的县令,若不通事务,就很容易被下面的县吏耍得团团转。
  而这些县吏,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根深蒂固,人脉众多,新官想要整治,若一不留神,反而会“打虎不死反受其害”。
  吏员群体长期一潭死水,这些吏就会勾结起来,欺上瞒下。
  甚至出现一些豪吏,架空主官,包揽诉讼,鱼肉百姓。
  与此相对的是,一些官员,对自己的属吏多有提拔、提携之恩,于是这些属吏,便依附于官。
  成了官的“故吏”,以其为“府主”。
  府主和故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吏,不再是朝廷的吏,是某官的吏。
  李笠看着眼前这些认真听课的学员,觉得自己不能坐视不理。
  战场上,主帅不能抛弃自己的兵卒,只顾自己逃亡。
  现在,他也不能抛弃这些即将为自己卖命的吏员。
  所以,李笠试图改变现状,用制度化管理的方式,让吏这个群体,活跃起来,并摆脱个人前途依附于某个官员的无奈命运。
  办法,参考后世的公务员制度,以及政务官(对应古代的官)、事务官(对应古代的吏)的实际区别,让吏有自己成体系的上升渠道,并在这个体系里接受考核、奖惩、调转。
  让这些吏凭借体系内考核成绩或者年资晋升,可以从县调到州,从地方调到中枢。
  随着“级别”的提升,待遇也跟着提升,甚至有转为官的机会。
  这个过程,完全是按着新体系的规则进行,不需要吏去过度讨好地方官,不需要跟着某个地方官“鸡犬升天”。
  而地方官上任、离任时,也不能把自己的属吏当做随从,带来或带走。
  既然没了提拔、提携之恩,吏对于官的依附,自然就慢慢瓦解了。
  当官员们拉帮结派、相互倾轧时,自成体系的吏,就不会轻易参合。
  李笠想着想着,想到一个问题。
  现有的吏部,管着官、吏,但主要是管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的官署,那么,主管“吏”的官署,该叫什么?
  难不成六部变七部,吏部管吏,新设“官部”管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