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根本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台城北,乐游苑内,皇子们正在骑马,或漫步,或疾驰,或越障,或骑射。
  又有不少青少年伴随左右,现场喧嚣不已,十分热闹。
  一旁,李笠看着儿子们骑马骑得起劲,很满意。
  他携家人抵达建康,要在建康过年,年后才会返回淮阴。
  目的是在建康露个脸,举办一次盛大的元日大朝会,以此彰显新朝的“正统”。
  毕竟,建康是之前数代王朝的国都,政治意味很浓,也是楚国的正式国都,他不能总是不来建康。
  建康城该有的地位必须有,否则新王朝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如同传统观念下的结婚不摆酒。
  看了一会,李笠转入旁边临时搭建的演武堂,开始试用新式武器——连发弓。
  或者称连发弩?
  他看着手中像弓但结构又像弩的这种连发远程兵器,觉得难以定性。
  此兵器,主体为弓,弓身中部为铁制,中间开孔,弓臂为竹木制。
  又在弓中部加一长杆,上有箭槽,纵向对准弓身中间的开孔,槽内可放箭一支,而长杆下方有可以前后移动的小握把。
  使用时,人的左手握住弓身,右手握紧长杆握把,然后向后拉。
  握把向后移动时,勾着弓弦一起动,移动到长杆末端,此时,弓弦(接近满弦)会被机括固定住,实现弩的特性:
  引而不发,却不需要人力维持满弦状态,让持兵器者可以从容瞄准。
  瞄好了,扣动握把前端的“扳机”,就能释放弓弦,将箭射出去。
  箭是从铁制弓身中部的圆孔离开箭槽,所以是直来直往,瞄准时可以实现“直瞄”,而不是“虚瞄”。
  这种弓/弩,之前就有了,适合新手使用。
  因为具备弓弦“定拉距”、瞄准方便且从容特性,对于上弦动作不讲究,所以哪怕是刚学射箭才一个月的新手,都能用这种弓/弩在六十步靶距射出好成绩。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将横杆变成箭匣,纵向(垂直)供箭,备箭三支,就能实现连发三箭。
  接触射箭一个月的新手,用这种兵器就能射出准头不错的连发三箭。
  或者,将箭匣变成横向(水平)供箭,备箭五支,就能实现连发五箭。
  进一步改进,在一体化的长杆(包含了箭匣、上弦、定弦、放弦结构)里,加入省力滑轮组,使得上弦(向后拉握把)所需力量明显减弱。
  再将箭匣变成“可更换箭匣”,一如枪械的弹匣那样。
  一个新手,用一张连发弓/弩,在能够熟练使用的前提下,连续换箭匣,短时间可以打出爆发射速:
  每分钟射箭二十支,六十步距离内,准头不错。
  李笠决定将这种兵器定性为“弓”,用这种连发弓试射了一会,熟悉后,开始连续射击:
  六十步靶的箭靶,很快就插满了箭矢。
  短时间内,射出四十支箭,虽然右手发酸,但能活动自如。
  如果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在短时间内,用正常的弓,射出四十支箭,即便弓力不到一石,也足以让弓箭手的右臂脱力,等同于暂时残废。
  但是,当机械的力量取代大部分人力,用机械的结构提升了射速和准头,一个刚入门的新手,就能实现熟练弓箭手难以达到的爆发射速。
  李笠仔细看着手中的连发弓,很满意。
  这是好兵器,若大规模装备,可以保证军队的远程攻势极其犀利。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无论是城池、堡垒攻防战,还是野地浪战,己方弓箭手短时间内投放的箭矢,可以数倍于敌军。
  问题是太贵了。
  一张连发弓,弓本身不算贵,但关键就在横杆和箭匣:
  结构颇为复杂,又对精密度有要求,所以造价不菲,即便量产,一套下来(含三个箭匣)就要二十贯。
  二十贯,已经是一套中等布面甲的价格,且这种连发弓在日常使用中,要经常保养,且耐不得水浸、扬尘、摔打,所以故障率较高。
  贵、故障率较高,破甲能力不如弩,这就意味着连发弓无法大规模装备全军。
  但是,可以针对性的装备某些队伍,譬如攻坚的精锐,亦或是侍卫。
  连发弓的爆发射速,在六十步左右距离具备一定准头,可以瞬间压制敌军,亦或是伏击的刺客。
  这才是连发弓的合适用法,至于野战的大威力远程兵器,其实早就有了,没必要花冤枉钱。
  在李笠琢磨连发弓的时候,侍卫们清理场地,备好许多布面甲,以及连发弓和大量装好箭的箭匣。
  不一会,诸皇子以及同伴们纷纷入内,向李笠行礼。
  比赛随后开始,内容颇为刺激:
  比赛分为红、蓝两方,红方站立不动,蓝方在六十步外,向红方快速接近。
  红方用连发弓射箭,射特制的箭,目标是蓝方戴在脸上的白色铁面。
  蓝方身着铠甲和特制头盔,带着特制铁面,赤手空拳,不许用手(胳膊)挡脸,不许脸朝下,只能想办法躲闪飞来箭矢,一边躲闪一边接近。
  若蓝方在被红方射中铁面之前,冲过红方面前的横线,蓝方赢,反之,红方赢。
  这种比赛,对蓝方不利,但比赛目的是磨炼人对来袭箭矢的忍耐力,让人不会因为箭矢横飞导致心惊胆战。
  一如步兵要接受骑兵冲击训练那样。
  与此同时,也是为了磨炼弓箭手的心境,让其能够以较为冷静的心态,直面快速逼近的敌人。
  比赛开始,同样身着铠甲、戴头盔和铁面的李笠,在场边旁观,旁观的其他人同样如此穿着。
  之所以这身打扮,是为了防止意外,避免被乱飞的流矢射中。
  李笠见皇太子李昉一上来就接连躲过连续五箭,以蛇形走位向前冲,很高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错嘛!
  做人不能忘本,他能有今天,靠的是赫赫战功,所以,他的儿子们,就要武德充沛,不能变成文弱书生。
  因为在这个时代,不知兵的文弱书生,坐不稳江山。
  南朝的士族,以骑马、能开强弓为粗鄙武夫的行为,所以历代皇室,为了融入士族圈,成为其中一份子,都会极力避免和“武”走得太近。
  不仅如此,开国武勋们,为了融入士族圈,让家族成为士族的“同类”,子弟大多弃武从文,讳言出身“将门”。
  这种“重文轻武”、对武人的歧视,自魏晋以来,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门阀政治的崛起,愈演愈烈。
  所以,历史上,出身北朝的隋国统一天下,也是理所当然:江山是用刀砍下来的,不是用笔写出来的。
  有鉴于此,李笠才不管清流们的风评如何,他的儿子们就要武德充沛。
  到了年纪就去军中摸爬滚打,他要让儿子们亲近、熟悉军队,而不是和士族子弟成日里游山玩水、舞文弄墨。
  所以,陪伴皇太子以及诸皇子骑马、射箭、习武的青少年,全都是将门子弟。
  当中,既有表亲(黄家、彭家诸子),也有世交(梁森、武祥的儿子们),还有出身两淮、饶州、江州的武勋子弟。
  当然,重武不等于轻文,文化学习不能落下,字要练,书要读,但陪伴皇太子、皇子读书的青少年,依旧是以将门子弟为主。
  李笠想清楚了,皇太子和皇子们将来要娶的正室,也会以勋贵女为首选目标。
  况且,那些极其讲究出身的士族,根本就看不起他一家。
  李笠不在乎士族对自家的态度,也不打算和士族结亲:你们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们!
  而且,李笠认为儿子们和士族子弟谈笑风生没什么用,将来能掌握军队,能带兵打仗、打胜仗,才是根本。
  不然,天下豪杰无数,凭什么听李家父子的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