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畸形
寒山,官邸后庭,充做戏苑的小院里,吴氏正在看戏,儿妇黄姈陪在一边,赵孟娘、薛氏姊妹以及段玉英亦在座。
在场的还有李笠的儿女们,大大小小把“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都饶有趣味看着戏台上伶人表演的“鄱阳戏”。
吴氏来到寒山,和儿子一家团聚,因为孙子、孙女多,所以身边很热闹,比在鄱阳热闹多了。
小家伙们像麻雀一样,成日里围在吴氏身边吵闹,正好为吴氏解闷。
黄姈又常常陪着吴氏在城中四处走走看看,所以这两个多月来,吴氏一直心情舒畅,不知不觉都到了秋天。
现在看着家乡戏,虽然也想念鄱阳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家乡,但有那么多家人陪在身边,说着鄱阳话,吴氏的思乡之情淡了许多。
隔壁,李笠听着墙那边传来的欢声笑语,知道娘很开心,自己也颇为宽慰,继续向前走。
家就应该是这样,充满欢声笑语,小妾们上半年陆续添丁,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当然热闹。
他不求小妾们真心服侍吴氏,但能有“一家亲”的氛围,就不错了。
走着走着,想到时局。
齐帝高洋已经班师回朝,河南战事结束,梁、齐国边境维持现状,所以李笠返回寒山后,能有较多时间陪着吴氏说话,陪着家人。
他为大军断后,功劳不小,封赏前日已到,李笠一个儿子得封县男爵位。
儿子多,就不怕功高不赏(相对而言),这也是好处之一。
李笠转到前庭客厅,张铤已等了一段时间,两人也不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张铤奉李笠之命,派人在两淮地区搞“社会调查”,如今由他向李笠汇报调查结果。
简而言之,两淮各地,“城池人口”占比很小,不到一成,绝大部分的人口都分布在农村。
典型的社会形态,就是农民聚居在一个个村落、庄园里,以土地为生存根本,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剩不下多少钱粮可做积蓄。
而掌握着大量土地的各类地主(豪强),平日里也住在乡下的庄园里,如无必要,一般是不会进城的。
因为在庄园里,地主们就能做到自给自足,粮食、布帛可以自己“生产”,瓜果蔬菜也是如此。
大量僮仆的服侍,能让地主及家眷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离开舒适的庄园到城里住,除非当官。
而各郡县的治所,城池规模不大,城内的常住居民,通常在册户籍也就两三千户。
城池里除了公廨吏员、驻军及家属,多为工商业者、奴仆等脱产(脱离农业生产)人口。
城池附近的农民,每隔一段时间,会将蔬菜瓜果、粮食布帛、木柴、猎物、草药等农产品带到城里出售,换取一些日用品。
而离郡县治所较远地区的农民,会到附近商埠或者大村定期出现的草市、野市进行交易,用各种特产,换取日用品。
平日,偶尔会有货郎挑着货担,将日用品贩卖到各地,因为农民的收入微薄,所以只会买一些便宜的小件日用品。
所以正常情况下,工商业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无太多影响。
两淮是这样,其他大部分地方,也是如此。
明显受益的地方,就只是建康这种大都市,以及各水路要冲,譬如广陵、湓城、夏口、江陵等商贸兴旺的城池。
因为这里有大量富贵人家聚居,有能力吸收工商业发展带来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调查结果表明,寒山生产出来的各类制品,除了某些物美价廉的日用品,譬如铁针,其实无法让两淮地区农民明显受益。
之所以寒山的工商业兴旺,完全是因为位置好,水运方便。
所以能把大量制品卖到淮、泗沿途城池,让那些地主、商贾、富贵人家“消费”。
“简而言之,就是个字‘穷’,对吧。”李笠做了总结,张铤点点头:“对,负担太重,农民太穷了。”
“因为两淮地区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寒山的工商业规模会慢慢到达一个瓶颈,增...增量锐减,只能靠存量维持。”
消费能力、增量、存量,这是李笠创造出来的名词,张铤觉得很好用,他的结论,就是寒山的畸形发展模式,或许会在数年后,达到瓶颈。
作场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得出去才能获取收入,当“市场饱和”,产品滞销,工商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会放慢,规模无法增加。
用工需求自然也升不上去。
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限,所以两淮地区的“市场”,只能支撑寒山的工商业发展到某个规模,然后就进入瓶颈期。
如此一来,寒山这种以畸形发展方式(相对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城池,就无法通过繁荣的工商业收取更多税,来承担更多的开支。
譬如维持城内公共建筑、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持治安,维持官府的正常运作,以及养更多的兵,等等。
张铤现在已经开始适应李笠解决办法的“思路”,来试着解决眼下的一系列问题。
他喝了杯茶,侃侃而谈:
“有能力掏钱消费的地主,在自家庄园快活得很,自给自足,没有太多消费愿望,最多买一些奢侈品。”
“数量众多的农民,因为家境拮据,沦为庄园的依附民,养家糊口都艰难,更不可能有什么消费能力。”
“这就是庄园经济,地主们依靠一个个庄园,吸农民的血,把农民们吸得面黄肌瘦。”
“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庄园,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吸国家的血,让国家收入微薄,甚至养不起像样的军队。”
“朝廷要和这些庄园主也就是豪强们争夺资源,要付出很大代价,且效果未必好,所以历朝历代想了许多办法,却总是不理想。”
“而西魏/周国,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化解矛盾,那就是府兵制。”
“朝廷给出官位、军功晋升途径,以此收买各地豪强,将其私兵编为府兵,由其率领,平时自给自足,战时自备兵仗随军作战,再以军功晋升。”
“如此一来,朝廷不用额外掏钱粮养兵,却能拥有更多的兵力,豪强们入了‘体制’,有了编制和晋升途径,就成了忠心耿耿的朝廷鹰犬。”
“昔日,需要地方官提防、打压的地头蛇,经由府兵制,变成了朝廷鹰犬、地方官的好帮手。”
“如此一来,朝廷没花太多成本,就实现了对地方的进一步控制。”
“朝廷能够在不付出太多行政成本的前提下,调动大量本来调动不了的资源,代价,只不过是给这些豪强当官,给他们有凭借军功上升的途径。”
说到这里,张铤问:“君侯前不久给朝廷上表,建议在两淮试行府兵制,不知可有消息?”
“再议。”李笠说完,笑起来:
“建康的士族官员们,能容忍武人有通畅的晋升途径?他们甚至都不想让寒人有机会当官,就算给编制,也只能是流外官。”
“若行府兵制,凭借军功晋升的两淮荒伧,就能抢士族子弟的流内官职,还能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高他们一头,他们能忍?”
“府兵制要成功推行下去的要点之一,在于官军打仗胜率高,如此一来,自带私兵参战的豪强们,才有机会刷军功、晋升,封妻荫子。”
“若在两淮行府兵制,这些参军的豪强,也就是各级府兵将领,最想跟着谁打仗?哈哈!”
“士族官员不会带兵打仗,皇族也没几个像样的将才,两淮最能打的....朝堂诸公疯了才会同意在两淮行府兵制,哪怕试行也不可以。”
李笠一脸轻松的说着,张铤看到了希望:“君侯,莫非....”
“正所谓漫天叫价、坐地还钱...”李笠打了个响指,“我用府兵制叫价,朝廷要还价,那件事,当然就成了...”
张铤大喜:“如此一来,下官方才所说的瓶颈,就能解决了!”
“成功的几率较大,但最后成不成,需要大伙努力。”李笠收起笑容。
如今不打仗了,不代表他可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人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所以该做的事,必须抓紧时间做。
庄园经济是目前时代主流经济结构,各地大大小小庄园,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朝廷根本就没法将这些土地、劳动力抢过来。
周国(西魏)想了个办法,那就是用府兵制来“赎买”。
朝廷与庄园主(各地豪强)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调动起大量本来无法调动的资源。
这一招效果不错,奈何梁国的国情,实行不了。
建康的士族们依靠腐朽的九品中正制,把持着仕途和上升途径,他们从乡品的评定开始,就在压制寒族。
又以三十四级军号,压制武人,所以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学周国行府兵制来抢自己的饭碗。
这种制度越来越畸形,相比推行府兵制的“精瘦”周国,梁国就是一个全身明显腐烂的胖子。
李笠不在中枢,没有大权,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寒山的工商业发展,也确实即将进入瓶颈期。
所以,既然“国际局势稳定”,他就要在国内搞事,哪怕只是在两淮。
有句话说得好,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在场的还有李笠的儿女们,大大小小把“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都饶有趣味看着戏台上伶人表演的“鄱阳戏”。
吴氏来到寒山,和儿子一家团聚,因为孙子、孙女多,所以身边很热闹,比在鄱阳热闹多了。
小家伙们像麻雀一样,成日里围在吴氏身边吵闹,正好为吴氏解闷。
黄姈又常常陪着吴氏在城中四处走走看看,所以这两个多月来,吴氏一直心情舒畅,不知不觉都到了秋天。
现在看着家乡戏,虽然也想念鄱阳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家乡,但有那么多家人陪在身边,说着鄱阳话,吴氏的思乡之情淡了许多。
隔壁,李笠听着墙那边传来的欢声笑语,知道娘很开心,自己也颇为宽慰,继续向前走。
家就应该是这样,充满欢声笑语,小妾们上半年陆续添丁,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当然热闹。
他不求小妾们真心服侍吴氏,但能有“一家亲”的氛围,就不错了。
走着走着,想到时局。
齐帝高洋已经班师回朝,河南战事结束,梁、齐国边境维持现状,所以李笠返回寒山后,能有较多时间陪着吴氏说话,陪着家人。
他为大军断后,功劳不小,封赏前日已到,李笠一个儿子得封县男爵位。
儿子多,就不怕功高不赏(相对而言),这也是好处之一。
李笠转到前庭客厅,张铤已等了一段时间,两人也不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张铤奉李笠之命,派人在两淮地区搞“社会调查”,如今由他向李笠汇报调查结果。
简而言之,两淮各地,“城池人口”占比很小,不到一成,绝大部分的人口都分布在农村。
典型的社会形态,就是农民聚居在一个个村落、庄园里,以土地为生存根本,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剩不下多少钱粮可做积蓄。
而掌握着大量土地的各类地主(豪强),平日里也住在乡下的庄园里,如无必要,一般是不会进城的。
因为在庄园里,地主们就能做到自给自足,粮食、布帛可以自己“生产”,瓜果蔬菜也是如此。
大量僮仆的服侍,能让地主及家眷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离开舒适的庄园到城里住,除非当官。
而各郡县的治所,城池规模不大,城内的常住居民,通常在册户籍也就两三千户。
城池里除了公廨吏员、驻军及家属,多为工商业者、奴仆等脱产(脱离农业生产)人口。
城池附近的农民,每隔一段时间,会将蔬菜瓜果、粮食布帛、木柴、猎物、草药等农产品带到城里出售,换取一些日用品。
而离郡县治所较远地区的农民,会到附近商埠或者大村定期出现的草市、野市进行交易,用各种特产,换取日用品。
平日,偶尔会有货郎挑着货担,将日用品贩卖到各地,因为农民的收入微薄,所以只会买一些便宜的小件日用品。
所以正常情况下,工商业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无太多影响。
两淮是这样,其他大部分地方,也是如此。
明显受益的地方,就只是建康这种大都市,以及各水路要冲,譬如广陵、湓城、夏口、江陵等商贸兴旺的城池。
因为这里有大量富贵人家聚居,有能力吸收工商业发展带来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调查结果表明,寒山生产出来的各类制品,除了某些物美价廉的日用品,譬如铁针,其实无法让两淮地区农民明显受益。
之所以寒山的工商业兴旺,完全是因为位置好,水运方便。
所以能把大量制品卖到淮、泗沿途城池,让那些地主、商贾、富贵人家“消费”。
“简而言之,就是个字‘穷’,对吧。”李笠做了总结,张铤点点头:“对,负担太重,农民太穷了。”
“因为两淮地区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寒山的工商业规模会慢慢到达一个瓶颈,增...增量锐减,只能靠存量维持。”
消费能力、增量、存量,这是李笠创造出来的名词,张铤觉得很好用,他的结论,就是寒山的畸形发展模式,或许会在数年后,达到瓶颈。
作场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得出去才能获取收入,当“市场饱和”,产品滞销,工商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会放慢,规模无法增加。
用工需求自然也升不上去。
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限,所以两淮地区的“市场”,只能支撑寒山的工商业发展到某个规模,然后就进入瓶颈期。
如此一来,寒山这种以畸形发展方式(相对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城池,就无法通过繁荣的工商业收取更多税,来承担更多的开支。
譬如维持城内公共建筑、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持治安,维持官府的正常运作,以及养更多的兵,等等。
张铤现在已经开始适应李笠解决办法的“思路”,来试着解决眼下的一系列问题。
他喝了杯茶,侃侃而谈:
“有能力掏钱消费的地主,在自家庄园快活得很,自给自足,没有太多消费愿望,最多买一些奢侈品。”
“数量众多的农民,因为家境拮据,沦为庄园的依附民,养家糊口都艰难,更不可能有什么消费能力。”
“这就是庄园经济,地主们依靠一个个庄园,吸农民的血,把农民们吸得面黄肌瘦。”
“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庄园,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吸国家的血,让国家收入微薄,甚至养不起像样的军队。”
“朝廷要和这些庄园主也就是豪强们争夺资源,要付出很大代价,且效果未必好,所以历朝历代想了许多办法,却总是不理想。”
“而西魏/周国,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化解矛盾,那就是府兵制。”
“朝廷给出官位、军功晋升途径,以此收买各地豪强,将其私兵编为府兵,由其率领,平时自给自足,战时自备兵仗随军作战,再以军功晋升。”
“如此一来,朝廷不用额外掏钱粮养兵,却能拥有更多的兵力,豪强们入了‘体制’,有了编制和晋升途径,就成了忠心耿耿的朝廷鹰犬。”
“昔日,需要地方官提防、打压的地头蛇,经由府兵制,变成了朝廷鹰犬、地方官的好帮手。”
“如此一来,朝廷没花太多成本,就实现了对地方的进一步控制。”
“朝廷能够在不付出太多行政成本的前提下,调动大量本来调动不了的资源,代价,只不过是给这些豪强当官,给他们有凭借军功上升的途径。”
说到这里,张铤问:“君侯前不久给朝廷上表,建议在两淮试行府兵制,不知可有消息?”
“再议。”李笠说完,笑起来:
“建康的士族官员们,能容忍武人有通畅的晋升途径?他们甚至都不想让寒人有机会当官,就算给编制,也只能是流外官。”
“若行府兵制,凭借军功晋升的两淮荒伧,就能抢士族子弟的流内官职,还能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高他们一头,他们能忍?”
“府兵制要成功推行下去的要点之一,在于官军打仗胜率高,如此一来,自带私兵参战的豪强们,才有机会刷军功、晋升,封妻荫子。”
“若在两淮行府兵制,这些参军的豪强,也就是各级府兵将领,最想跟着谁打仗?哈哈!”
“士族官员不会带兵打仗,皇族也没几个像样的将才,两淮最能打的....朝堂诸公疯了才会同意在两淮行府兵制,哪怕试行也不可以。”
李笠一脸轻松的说着,张铤看到了希望:“君侯,莫非....”
“正所谓漫天叫价、坐地还钱...”李笠打了个响指,“我用府兵制叫价,朝廷要还价,那件事,当然就成了...”
张铤大喜:“如此一来,下官方才所说的瓶颈,就能解决了!”
“成功的几率较大,但最后成不成,需要大伙努力。”李笠收起笑容。
如今不打仗了,不代表他可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人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所以该做的事,必须抓紧时间做。
庄园经济是目前时代主流经济结构,各地大大小小庄园,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朝廷根本就没法将这些土地、劳动力抢过来。
周国(西魏)想了个办法,那就是用府兵制来“赎买”。
朝廷与庄园主(各地豪强)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调动起大量本来无法调动的资源。
这一招效果不错,奈何梁国的国情,实行不了。
建康的士族们依靠腐朽的九品中正制,把持着仕途和上升途径,他们从乡品的评定开始,就在压制寒族。
又以三十四级军号,压制武人,所以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学周国行府兵制来抢自己的饭碗。
这种制度越来越畸形,相比推行府兵制的“精瘦”周国,梁国就是一个全身明显腐烂的胖子。
李笠不在中枢,没有大权,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寒山的工商业发展,也确实即将进入瓶颈期。
所以,既然“国际局势稳定”,他就要在国内搞事,哪怕只是在两淮。
有句话说得好,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