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是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策试正在进行中,李笠在场外听人聊天,因为大伙说话都带着口音,所以他勉强听得懂一些,却听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又不好问,生怕穿帮,如此一来,他和旁人就没有交流,所谓的“奇遇”自然不可能发生。
  索性就这么旁听,然后琢磨事情。
  策试,又名射策,经学策试取官的制度,据说汉时就有了,但那时的策试门槛很高,考试资格很难获得,所以并不算是科举的雏形。
  不过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只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大行其道,做官靠投胎,策试取官这种靠考试当官的制度愈发边缘化。
  当今天子受禅建梁后,设立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算是把被九品中正制牢牢把持的入仕途径,撬开了些许小口。
  让寒族子弟有机会靠着读书、考试入仕,哪怕这机会依旧渺茫。
  当然,寒族指的是小地主,一般的平民,是没资格称为寒族的。
  之所以说机会依旧渺茫,是因为读书本来就不容易,首先要能买到书,然后有能力去官学、私学读书,一读就得读个数年、十余年。
  寻常人家哪有如此财力,供一个男丁长期脱产读书?
  所以,寒族子弟才有这个时间和资金读书,但是,能入国子学读书的人依旧是少数。
  寒族学子,只能靠着在郡学、州学读书时多结交人脉,然后尽可能参加州郡县长官举办的游宴,多在官宦露脸,争取展示才华,得伯乐赏识。
  亦或是游走于公卿门下,期望哪一天得贵人看中,加以任用,然后入仕。
  眼前这些学子,就是在借助各种机会交际,尽可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将来入仕增加微弱的希望。
  而李笠,想着想着思路扩散,又开始想如何发财:书和纸张,也有商机。
  其一,印刷术:制作水力印刷机,用活字印刷术大批量印刷书籍,用作弊一样的出版能力,压垮天下所有书商。
  其二,造纸术:改进造纸工艺,降低成本、提升产量,那么卖纸都能赚大钱。
  造纸术已经不断改进,让这个时代的纸价,比起汉魏时低了不少,所以从晋宋之际起,公文的材质,纸张渐渐全面取代竹简。
  但纸还是贵,所以若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纸成本、提升造纸产量,做出来的纸必然供不应求。
  纸张的种类可以很多,不仅是书籍、画画用纸,上坟烧的纸钱,窗户纸,装饰剪纸,甚至还有擦手、擦汗的纸巾,以及厕纸。
  要知道,这年头上厕所用的都是厕筹(木棍、竹棍)来“清洁”,奢侈的做法是用布帛,很少有人用纸,因为一般的纸擦不干净。
  而各级官府,对于公文用纸的需求很大,少府寺就有纸署,负责造纸以供应宫中所需。
  所以,造纸术和印刷术,真的很重要。
  这念头让李笠有些小激动,不过很快便冷静下来。
  造纸是一门技术,他没从业经历,所以无法“改良”造纸术。
  印刷业倒是听人聊过,似乎墨水很关键:墨水性能不好的话,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印刷效果都会很差。
  平日里写字、画画的墨水,适用于毛笔,未必适用于木雕(木活字)、泥雕(泥活字)、金属活字。
  因为一般的墨水在金属上的附着性不好,所以金属活字沾上墨水后印于纸上,印出的字体可能会“残缺不全”。
  甚至印出来的不是字,而是一团乌黑。
  所以,活字印刷用的墨水必须是油墨而不是水墨。
  他没有从业经历,所以不知道活字印刷所需墨水的调制技术,所谓的商机,也就是理论可行,实际上做不到。
  就在李笠想入非非的时候,考试已经结束,考生们离开考场。
  李笠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些考生,想要看看其中是否有替考,毕竟,传言中的替考应该是存在的。
  替考做贼心虚,神情必然和旁人不同,而且因为与其他同学不认识,肯定不会有什么交流。
  国子学的学生,大多出身高贵,气势与常人不同,而替考肯定是出身卑微,言谈举止肯定有差异。
  这样的差异,平日里人少时看不出来,但一群“贵N代”考生之中,气质的差别很容易看出来。
  李笠仔细看着从眼前经过的考生,看了看,看不出什么名堂。
  然后,他发现了一个熟人:那个佣书的年轻人,今日在门外食摊卖裹蒸的伙计。
  年轻人二十多岁,和其他多为十五六岁年纪的考生,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极不合群,和旁边考生根本就没有任何交流。
  走路却是昂着头,傲气满满的模样,但衣着和旁边那些贵气十足的考生相比,有些寒酸。
  李笠注意到,其人此时衣着,和方才在路边摆摊时衣着不同,肩上挎着的布囊,正是那日在书肆背着的磨损布囊。
  你是家境拮据、所以勤工俭学的贫穷学子?
  李笠如是想,看向那年轻人的目光,充满了敬意:努力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值得尊重。
  对方很快注意到旁边人群有人看着他,随后看过去,发现是有两面之缘的“熟人”,点点头,缓缓离去。
  其背影,在一群富贵学子之中,显得单薄,却又孤傲。
  。。。。。。
  翌日上午,台城内,少府寺官署,前来述职的李笠,在直属上级和同僚面前混了个眼熟,交接了珍珠,准备去办一些手续。
  按后世的说法,那就是办理入职人员档案相关事宜。
  李笠作为临时提拔起来的少府寺尚方署监作,是在鄱阳接受任命并且履职,相关“入职手续”其实是不完善的,所以既然人在建康,就得把手续补齐。
  管理官吏档案的机构,隶属尚书省,其官署距离少府寺不远,尚方署特地派了个吏员,带着李笠去办事。
  本来以他的身份,没资格享受如此待遇,不过因为大伙知道李笠是少府丞的人,所以很客气,才有此安排。
  他后世常跑机关大院,所以知道在政府机构办事很郁闷,若无熟人帮忙,容易被办事人员当做皮球踢来踢去,甚至故意为难。
  如今有人领路去办事,“意思意思”当然要给,对方拿了“意思意思”,态度瞬间变得热情起来。
  李笠对于中枢各省的设置、职能不感兴趣,也不想知道为何自己一个少府寺尚方署官吏,要到尚书省来办理“人员档案”相关事宜,只想结交朋友。
  便打听城里哪处酒肆比较“好玩”,哪天有空,他请客,请尚方署的诸位同僚喝酒,相互间认识认识。
  李笠如此会做人,那吏员笑得眼睛都眯起来,走路带着风、打着旋,把李笠“卷”到尚书省里去。
  尚书省又称尚书台,地位重要,负责政令执行。
  政令执行,涉及大量档案文书,这些档案文书的处理、保存,是很繁杂的工作,所以负责相关工作的文吏“令史”数量也越来越多。
  一会,李笠要找的办事人员,就是令史,而尚书省的令史,据说有七百余人。
  李笠听得这个数字,只觉难以置信:“尚书省需要这么多办事...令史?”
  “当然了,文书堆积如山,人手不够的话,那可不行。”吏员侃侃而谈,“不过令史和令史有区别,有的是官,有的是吏。”
  吏员带着李笠穿梭在走廊间,时不时和过路的小吏们打招呼。
  甚至还带着李笠插队,绕过一群等着办事的人,直接就走侧门进了办事的官舍。
  来到一处房间,李笠发现接待自己的令史,居然是个熟人。
  那令史看见李笠,愣了一下。
  两人之前见过三次面,一次在书肆,一次在国子学外食摊,一次在国子学考场外。
  李笠只觉错愕:是你?原来你是替考的枪手啊!
  但对方并无半分惊慌神色,仿佛之前从没见过面,李笠也不想多事,因为这种黑色产业链牵扯极广,他活腻了才去举报。
  两人不动声色,带路来办事的吏员自然认得那令史,便介绍起来:“这位是尚方署李监作,江州鄱阳人,监作鄱阳采珠事宜,如今来补办手续。”
  “这位是张令史,负责档案办理事宜。”
  李笠如同初次见面,一脸笑容:“幸会,幸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