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厚此薄彼
孟庆国望着车窗外飞速后退的风景,心中有些五味杂陈,倒不是今年年度演习并不被看好的陆军航空兵特种兵大队大放异彩,而寄予厚望的防御方惨败。
而是这次前往腾飞集团位于相州的直升机生产研发基地,让他这位军内的直升机专家总有一种不是滋味的意味萦绕在心头。
可以说是愧疚,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话来总结为理亏。
总之,这次腾飞集团之行,孟庆东是打心底里不想去。
没办法,作为军内乃至国内直升机机型选定中,具有相当权重的核心人物,这些年孟庆国看似一碗水端平,对国内直升机厂商不偏不倚。
实际上却是有意无意的在限制腾飞集团订单数量,反而将更多的采购交给瓷都直升机厂和滨江直升机厂。
这一方面是腾飞集团出产的直升机价格偏高,性能不稳定;但更重要的是他孟庆国自身出自瓷都的直—8仿制团队,除此之外,做科研时的大部分学生和故旧又多分配到滨江直升机厂,参与了直—9的研制工作。
因此作为直升机领域的重要专家和技术上的代言人,孟庆国跟瓷都和滨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相比之下,腾飞集团的直升机业务就跟孟庆国疏远多了。
毕竟腾飞集团继承的是相州这个老直—6的指定生产厂,70年代,直—6项目还能维持的时候,相州厂还算可以,等到八十年代直—6下马,国内直升机的研制重心便转移到了瓷都和滨江。
相州厂自然而然的就没落下去,以至于在在最困难的时期,相州厂完全停止了直升机生产线,开始生产煤气罐、压力罐等压力容器糊口。
要不是一直心心念念恢复直—6的赵教授机缘巧合之下说动腾飞集团,兼并了相州厂,从而令相州厂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进军直升机领域,说不定到这个时候相州厂都已经沦落为真正的压力容器生产厂了。
而这也是当时孟庆国并不重视相州厂的原因所在,等到相州厂在腾飞集团的支持下,从不入流的起重直升机开始,逐步开始将直升机系列化,孟庆国想重视却来不及了。
因为相州厂已经形成以赵教授门徒为技术骨干,腾飞集团雄厚财力与配套技术为支撑的先进航空制造产业群。
要市场,腾飞集团就是从市场大潮中一路杀出来,无论人脉背景一样不缺。
要人才,赵教授算是国内直升机领域的泰斗,再加上老爷子看人极准,一手调教出来的学生几乎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要技术,腾飞集团不说完全能够提供吧,但7成以上的核心设备腾飞集团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毕竟腾飞集团除了明显上的航空制造业外,暗地里还是国内最大的航空航天专业设备供应商,且没有之一。
要资本,对于一家年销售将近两百架支线客机的航空制造商来说,钱真的不算事儿。
如此罗列下来,孟庆国忽然发现,他手上看似握着直升机采购的生杀大权,但对相州厂半点儿用都没有,因为人家分分钟就能绕过他,直接跟更高一级的谈直升机的发展。
这让孟庆国向插手相州厂都不知道该伸那只手,因为伸手人家都不搭理你,那种尴尬就别提了。
当然,作为一个能在总部任职的高级干部,孟庆国也不是心胸狭隘的人,相州厂如果能成为国内第三个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对全局还是有促进意义的。
问题是相州厂这边形势一片大好,瓷都和滨江两个厂却一个个的陷入了困境。
先是瓷都厂,虽然直—8被仿制出来,但总体性能并未得到部队认可,只是象征性的采购数架,如此一来,瓷都厂多年的努力面临付诸东流的尴尬局面。
作为直—8仿制项目的参与者,孟庆国自然不能看着自己的项目就这么完蛋,于是帮着瓷都厂是东奔西走,使出吃奶的力气送算保住了直—8后续机型的改进计划。
结果瓷都这边刚稳定下来,滨江厂又出事儿了,原因很简单,九十年代初的国企改革导致的下岗大潮对身处老工业基地的滨江厂冲击非常大。
到不是说滨江厂本身出现了这种情况,毕竟有直—9项目做支撑,多少还能有口饭吃,不至于崩塌。
但围绕滨江厂的其他配套厂可就没有这个待遇了,该倒的倒,该撤的撤,导致一大批工人下岗。
而这些工人当中有不少人跟滨江厂内的职工沾亲带故不说,甚至就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
好好的双职工家庭忽然塌了一半儿,生活质量自然直线下滑,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此情况下家庭矛盾必不可少。
脑袋活络的,几番博弈后,夫妻双双携家带口越过长城,来到经济活力十足的南方,充当改革的弄潮儿。
脑袋死板的,虽然坚持,但面对糟糕的状况,心思也不在工作上。
如此状况下,滨江厂自然是废品率激增,产品质量下滑严重。
再加上80年代末,滨江厂跟风搞各类民品积累下来的三角债也在这个时候爆发,直接就跟引爆核弹一样,差点儿就让滨江厂gg了。
于是滨江厂的厂长带着孟庆国的学生,故旧找过来,抱着大腿痛哭流涕的让他帮帮忙保住滨江厂,孟庆国能怎么办?
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帮着滨江厂先活下来。
三个直升机生产基地,两个徘徊在生死边沿,就相州厂背靠腾飞集团活的好好的,孟庆国这么一看,当然是可困难的先接济,条件好的先放一放了。
于是在政策上厚此薄彼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他这种偏袒在大事件之前似乎还可行,毕竟上级也不希望某项产业一家独大,存在竞争当然更符合产业结构优化,所以对孟庆国的做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在大事件之后,上级的想法有了转变,而这次年度演习便是最好的体现。
孟庆东当然察觉到上级在产业上的态度变化,也准备顺应上级,彻底把苦苦支撑的两个拖油瓶甩出去,可真要这么做,孟庆东又犹豫了,毕竟是老单位,老部下,还是能拉就拉一把吧。
“老孟,你觉得从长远的发展角度上看相州厂和瓷都厂那个更好一点儿?”
就在孟庆国贴着车窗愣愣发呆之际,身边的一位部队领导忽然开口问了一句,打断了孟庆国的思绪,虽然心里五味杂陈,但孟庆国还是毫不犹豫的说道:“我觉得还是瓷都厂更成熟些。”
而是这次前往腾飞集团位于相州的直升机生产研发基地,让他这位军内的直升机专家总有一种不是滋味的意味萦绕在心头。
可以说是愧疚,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话来总结为理亏。
总之,这次腾飞集团之行,孟庆东是打心底里不想去。
没办法,作为军内乃至国内直升机机型选定中,具有相当权重的核心人物,这些年孟庆国看似一碗水端平,对国内直升机厂商不偏不倚。
实际上却是有意无意的在限制腾飞集团订单数量,反而将更多的采购交给瓷都直升机厂和滨江直升机厂。
这一方面是腾飞集团出产的直升机价格偏高,性能不稳定;但更重要的是他孟庆国自身出自瓷都的直—8仿制团队,除此之外,做科研时的大部分学生和故旧又多分配到滨江直升机厂,参与了直—9的研制工作。
因此作为直升机领域的重要专家和技术上的代言人,孟庆国跟瓷都和滨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相比之下,腾飞集团的直升机业务就跟孟庆国疏远多了。
毕竟腾飞集团继承的是相州这个老直—6的指定生产厂,70年代,直—6项目还能维持的时候,相州厂还算可以,等到八十年代直—6下马,国内直升机的研制重心便转移到了瓷都和滨江。
相州厂自然而然的就没落下去,以至于在在最困难的时期,相州厂完全停止了直升机生产线,开始生产煤气罐、压力罐等压力容器糊口。
要不是一直心心念念恢复直—6的赵教授机缘巧合之下说动腾飞集团,兼并了相州厂,从而令相州厂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进军直升机领域,说不定到这个时候相州厂都已经沦落为真正的压力容器生产厂了。
而这也是当时孟庆国并不重视相州厂的原因所在,等到相州厂在腾飞集团的支持下,从不入流的起重直升机开始,逐步开始将直升机系列化,孟庆国想重视却来不及了。
因为相州厂已经形成以赵教授门徒为技术骨干,腾飞集团雄厚财力与配套技术为支撑的先进航空制造产业群。
要市场,腾飞集团就是从市场大潮中一路杀出来,无论人脉背景一样不缺。
要人才,赵教授算是国内直升机领域的泰斗,再加上老爷子看人极准,一手调教出来的学生几乎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要技术,腾飞集团不说完全能够提供吧,但7成以上的核心设备腾飞集团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毕竟腾飞集团除了明显上的航空制造业外,暗地里还是国内最大的航空航天专业设备供应商,且没有之一。
要资本,对于一家年销售将近两百架支线客机的航空制造商来说,钱真的不算事儿。
如此罗列下来,孟庆国忽然发现,他手上看似握着直升机采购的生杀大权,但对相州厂半点儿用都没有,因为人家分分钟就能绕过他,直接跟更高一级的谈直升机的发展。
这让孟庆国向插手相州厂都不知道该伸那只手,因为伸手人家都不搭理你,那种尴尬就别提了。
当然,作为一个能在总部任职的高级干部,孟庆国也不是心胸狭隘的人,相州厂如果能成为国内第三个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对全局还是有促进意义的。
问题是相州厂这边形势一片大好,瓷都和滨江两个厂却一个个的陷入了困境。
先是瓷都厂,虽然直—8被仿制出来,但总体性能并未得到部队认可,只是象征性的采购数架,如此一来,瓷都厂多年的努力面临付诸东流的尴尬局面。
作为直—8仿制项目的参与者,孟庆国自然不能看着自己的项目就这么完蛋,于是帮着瓷都厂是东奔西走,使出吃奶的力气送算保住了直—8后续机型的改进计划。
结果瓷都这边刚稳定下来,滨江厂又出事儿了,原因很简单,九十年代初的国企改革导致的下岗大潮对身处老工业基地的滨江厂冲击非常大。
到不是说滨江厂本身出现了这种情况,毕竟有直—9项目做支撑,多少还能有口饭吃,不至于崩塌。
但围绕滨江厂的其他配套厂可就没有这个待遇了,该倒的倒,该撤的撤,导致一大批工人下岗。
而这些工人当中有不少人跟滨江厂内的职工沾亲带故不说,甚至就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
好好的双职工家庭忽然塌了一半儿,生活质量自然直线下滑,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此情况下家庭矛盾必不可少。
脑袋活络的,几番博弈后,夫妻双双携家带口越过长城,来到经济活力十足的南方,充当改革的弄潮儿。
脑袋死板的,虽然坚持,但面对糟糕的状况,心思也不在工作上。
如此状况下,滨江厂自然是废品率激增,产品质量下滑严重。
再加上80年代末,滨江厂跟风搞各类民品积累下来的三角债也在这个时候爆发,直接就跟引爆核弹一样,差点儿就让滨江厂gg了。
于是滨江厂的厂长带着孟庆国的学生,故旧找过来,抱着大腿痛哭流涕的让他帮帮忙保住滨江厂,孟庆国能怎么办?
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帮着滨江厂先活下来。
三个直升机生产基地,两个徘徊在生死边沿,就相州厂背靠腾飞集团活的好好的,孟庆国这么一看,当然是可困难的先接济,条件好的先放一放了。
于是在政策上厚此薄彼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他这种偏袒在大事件之前似乎还可行,毕竟上级也不希望某项产业一家独大,存在竞争当然更符合产业结构优化,所以对孟庆国的做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在大事件之后,上级的想法有了转变,而这次年度演习便是最好的体现。
孟庆东当然察觉到上级在产业上的态度变化,也准备顺应上级,彻底把苦苦支撑的两个拖油瓶甩出去,可真要这么做,孟庆东又犹豫了,毕竟是老单位,老部下,还是能拉就拉一把吧。
“老孟,你觉得从长远的发展角度上看相州厂和瓷都厂那个更好一点儿?”
就在孟庆国贴着车窗愣愣发呆之际,身边的一位部队领导忽然开口问了一句,打断了孟庆国的思绪,虽然心里五味杂陈,但孟庆国还是毫不犹豫的说道:“我觉得还是瓷都厂更成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