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讲武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孔明大搞社会基建,他此举固然极大地提升了鲁国的民众生活水平,有力地推动了鲁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净化了鲁国的社会风气,升华了鲁国民众的思想理念,促进了文明建设进度,提升了鲁国的发展速度,扩大了鲁国的社会财富积攒速度和数量,然而,这么做不是没有代价,代价就是——花钱如流水。实际上,孔明根本不是花钱如流水,他是花钱如瀑布:
  大搞基建,需要雇佣不计其数的工匠(木匠、篾匠、石匠、瓦匠、泥水匠、铁匠、染匠、画匠、花匠、油漆匠、裁缝、车夫、船夫等等)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夫劳工,要发放多少工资?
  需要巨量的砖、瓦、砂、沙、石、竹、木、土、铁、漆、布等材料,需要耗费多少金钱?
  聘用环卫工人、邮驿员、治安员、孤儿院工作人员、敬老院工作人员、福利院工作人员、义庄工作人员、学堂教师、宣传人员等,要发放多少工资?建立这些机构需要耗费多少金钱?
  从外地购买耕牛、马匹、种猪、母猪、粮食等,需要耗费多少金钱?
  制造龙骨水车等各种农具、兴修水利工程等,需要耗费多少金钱?……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一项比一项更加庞大的开销,加起来的总和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数字。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孔明心中的蓝图只是空中楼阁,好在,他拥有巨量的财富,这也正是他向来不择手段地拼命敛财赚钱的根本原因。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并且钱是世界上最接近万能的东西。孔明记得,根据书上记载,他老爹孔融曾在青州北海国当了六年的国相,后来还升为青州刺史,然而,在那六年里,孔融几乎一事无成,虽然孔融忧国忧民,矢志于安邦定国,但他却几乎没干出什么真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造成这个尴尬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孔融是个优秀的文学家,却不是优秀的政治家,缺乏政治上的才器和智慧,二是孔融没钱(孔融一方面不贪不捞一方面没有敛财挣钱的本事),所以他在北海国当了六年国相,只是做出一些给予小恩小惠于民的善举,没让北海国乃至青州得以民富军强。
  孔明跟孔融完全不同,有智慧,有钱,所以事情好办得多,他把巨量的资金投入了他的治下,一方面让他的治下得以脱胎换骨、气象一新,一方面也让他的治下民众直接地得到了极大的恩惠(无数人因为孔明大洒金钱、大搞基建而发财赚钱)。另外,孔明此举也是一项长线投资,他把他的治下搞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在一开始确实需要花大钱,就像做一笔很大的生意,但在一切走上正轨后,他的治下民生丰足、税赋大增,他就慢慢地收回“成本”并且还能赚到更多的钱,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别人大搞基建是劳民伤财,孔明大搞基建则是惠民生财,因为他搞基建的钱都是他自己掏的,还创造了近百万个工作岗位,让参与基建的老百姓都赚到了钱。
  跟孔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的诸侯对其治下领地和百姓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他们只知道设立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对百姓进行敲骨吸髓的横征暴敛,却不懂得惠泽百姓、藏富于民,比如董卓、袁术、公孙瓒等,他们的短视之举正是他们最终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
  齐国即将成为第二个鲁国,并且,青州七郡的另外六郡也会很快变得跟鲁国、齐国一样。
  孔明即将离开鲁国,前去齐国走马上任,鲁国的国相是他的三伯孔谦,国傅是他的嫡系文臣王朗,此二人都跟孔明一条心,另外,臧洪率领齐鲁军第七旅驻扎鲁国,足保鲁国无虞。
  就任齐国国相后,孔明立即着手办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在齐国国都齐县创建齐鲁军的第二座兵工厂——位于齐县境内齐河边的齐河兵工厂。军工业自然越发达越好,原先的鲁山兵工厂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强大的齐鲁军,况且,只有一座兵工厂也不够保险,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齐鲁军需要第二座、更多的兵工厂。孔明大笔一挥、大洒金钱,从鲁山兵工厂调拨一批兵器工匠老师傅作为底子和种子,在齐国齐县齐河边建立了齐河兵工厂,由于早有经验和基础,该兵工厂的建立自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其生产规模、工匠人数、兵器和军械的产量都与鲁山兵工厂不分上下。
  齐河兵工厂和鲁山兵工厂一样,都是严格管理、严格保密的。
  齐鲁铁矿丰富,全华夏此时的约50个铁矿产区有12个在齐鲁境内,足以保证齐鲁军的军工业需求。
  第二件大事是在齐县境内创办了全华夏、全世界第一所正规的军校学堂:讲武堂。
  孔明创办讲武堂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中级军官、优秀的高级将领等军事人才,同时也为了发展华夏的军事学。讲武堂由孔明亲自设计,被他设计得很有后世风格,教室、食堂、宿舍、操场之类的自然不必多说,最大的特点是室内、走廊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华夏自古以来的众多军事家、名将的画像以及他们的军事学名言:姜尚、周公、孙武、田忌、吴起、孙膑、曹刿、廉颇、李牧、白起、王翦、乐毅、蒙恬、司马错、项羽、季布、韩信、彭越、英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陈汤、李广、马援、班超、皇甫规、张奂、段颎……从而激励讲武堂的学员们以这些先辈为榜样,见贤思齐、奋起直追,像这些先辈那样在战争史上留下自己的辉煌篇章。
  讲武堂面向全华夏招生,只要是矢志于军旅、愿意加入齐鲁军、个人品德没有问题的人,都可以加入,不限男女,不限年龄,不限籍贯(外地人加入讲武堂,全家都要搬到齐鲁境内),不限身体因素(孙膑也是残疾人,将不在于勇而在于谋,就算身体残疾,只要拥有韬略谋略,照样可以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入校后,不收学费、食宿费、课本费,一切都是免费的,但是,新生入校半年后会接受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继续留校学习,不合格者就被淘汰出校——说白了,孔明总不能一直白养着天赋不高、不够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差的学员在学校里混吃混喝,入校半年后的考试就是一场筛选。齐鲁军的将领军官也可以抽空来到学校里旁读。
  学员们在讲武堂里主要学习三门功课:一是最基本的读书认字,二是古往今来的军事学知识,三是练武。
  讲武堂的校长是卢植,副校长是皇甫嵩和朱儁,教官大多是东汉朝廷的一些辞官退伍的将军、军官,他们都读过兵书,并且因为东汉末年各地战乱频繁,大部分人都拥有实战经验。
  孔明来到讲武堂进行视察却发现卢校长、皇甫副校长、朱副校长竟然都不在,经过打听,得知三人都去附近的一处驻军练兵场了。
  讲武堂此时刚开第一期,共有三千多名学员,几乎都是男性,之所以说“几乎”因为存在两个女性,这两个女性都是孔明的熟人。
  “杨子婧,你怎么会在这里?”孔明纳闷地看着杨赐的孙女、杨彪的女儿、杨修的妹妹杨青。
  杨青比孔明更纳闷地看着孔明:“我怎么不能在这里了?”
  孔明有点无言以对,他暗想:貌似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秦良玉都是在三国以后的年代吧?“我的意思是……你一个女孩子家的,却想要投身军旅?”孔明上上下下地看着杨青。
  杨青道:“我爷爷和我爹都矢志于匡扶汉室,他们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在董卓那种恶贼的面前,再多的诗书经纶都是毫无用途,当初,董卓把持朝政,我爹每天都生活在胆战心惊中,他每次在上朝前都跟我们进行诀别以防有去无回。我哥也是,人人夸他是神童,玩起拆字猜谜,他无人能及,但又有什么用?能杀贼吗?能杀贼的,只有刀!我要像你一样,上战场,统领虎狼之旅,用手中战刀痛饮贼寇鲜血!”
  孔明听得哑然失笑,但他又不方便打击杨青:“好好好,有志气,祝你成功。”
  除了杨青,讲武堂的另一个女性学员不是别人,正是董白,或者说是孔白,她已经正式改名了。至于孔白跑到讲武堂里当学员,原因很简单,她想要报答孔明,孔明也只能随她意。
  除了杨青和孔白,孔明在讲武堂里还见到不少熟人:蔡邕的儿子蔡晨、卢植的长子卢泰、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朱儁的次子朱皓、孙仲的儿子孙涛、李节李进的弟弟李军等,据说,卢泰、皇甫坚寿、朱皓、杨青被学员们戏称为“齐鲁四少”。
  为了鼓舞学员们刻苦学习,孔明还制定了一项特别的规定:每期学员毕业时,学业成绩位于前三名者,可尽皆获得镶玉并且剑上刻有孔明名字的八面汉剑;位于前四名至前十名者,可尽皆获得镶金并且剑上刻有孔明名字的六面汉剑;位于前十一名至前三十名者,则可尽皆获得镶银并且剑上刻有孔明名字的四面汉剑,以此作为特别的嘉奖。
  在勉励一番蔡晨等人后,孔明前去那处驻军练兵场寻找卢植三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