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节太史慈(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毫无疑问,太史慈是一员猛将、名将,并且还有统帅的潜质,但可惜,他在历史舞台上仅仅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大放异彩。说起来,孔明老爹孔融本来是很有希望招揽到太史慈的,孔融是山东人,又在山东当官,太史慈也是山东人并且还受过孔融的恩惠,对孔融充满感恩之情——孔融在北海国当国相时,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比如救济贫苦人家、孤儿寡母,当时,太史慈由于犯了事,逃去辽东避难,留下母亲在家,孔融得知此事后,多次赠送粮食礼物给太史慈母亲,后来,黄巾军余党管亥部围攻北海国,孔融孤立无援,太史慈正好回家,太史慈母亲向他说了孔融的恩惠,让他报答孔融,于是,太史慈单枪匹马地冲破管亥部包围,见到了孔融,然后带着孔融的求援信杀出重围,把求援信送到刘备手里,成功地让刘备率部赶来增援孔融,击退管亥部,保住了北海国——按道理,孔融完全可以趁热打铁、顺水推舟,把太史慈这个主动送上门的猛将、名将招入自己麾下,然而,孔融却没有这么做,原因无非两个,要么,孔融此人实在缺乏招揽人才的气度、慧眼识人的本事、敢于用人的魄力,要么,孔融本来就没兴趣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只想回朝,自然无需招揽太史慈这种猛将、名将。
  孔融没干好的事,孔明不会重蹈覆辙,孔融错过的猛将、名将,孔明可不会错过。
  根据书上记载,太史慈离开北海国后,投效了扬州刺史刘繇,但刘繇也没有真正地重视、重用他,在刘繇后,他投效了孙策,这才算真正地遇到了明主。然而,在孙策麾下的太史慈似乎没有什么耀眼的表现和突出的战功,原因有二,一来,孙策本人能力太强,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勇不可当的战将,导致他部下们的才干都被他的耀眼光芒给掩盖了;二来,时机不对,太史慈投效孙策时,孙策已经平定江东,使得他只能打打叛军、山贼之类的二流敌人,没有强大的敌人,自然没有耀眼的表现和突出的战功,不仅如此,太史慈死得又太早,他病逝于西元206年,享年只有40岁,在他死后两年,江东迎来了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大战——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江东又与刘备、曹操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然而,他在那时候已经病死了,从而永远地错过了这些本来可以让他建功立业的战事,实在命不好,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他都没有跻身“江东十二虎臣”行列。
  综合而言,孔明招揽太史慈是不会对孙吴、对三国时代造成大幅度的影响的。
  在孔明的遐想幽思中,一行人径直前往黄县。
  从鲁县到黄县,单程五百多里,在后世,这点距离坐汽车只需短短几个小时,但在此时,即便众人都是骑马、坐马车的,也足足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沿途还先后碰到好几股山贼土匪,幸好武安国武艺不错,将其都打跑了,不过,孔明最在意的还是沿途看到的风土人情,越看,他心情越沉重,说起来,他这是第一次出远门(被从洛阳送返鲁县时,他因为骨头没发育好,没办法抬头看马车外的场景),第一次亲眼目睹此时华夏普通人的生活,看得他心情沉甸甸,他所见之处,老百姓无不活得又穷又苦,饥寒交迫、饔飧不继、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犹如牛马。后世华夏人在评论华夏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时是这样评论的:暴秦、强汉、盛唐、富宋……汉朝被称为“强”,并且汉朝也对得起这个“强”字,四百年来,汉朝对外一直是军功强劲,就算到了汉末,汉军照样吊打四周蛮夷,然而,“强”又如何?普通老百姓过得好吗?不好。任何一个强盛的朝代,老百姓都没有好日子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时,老百姓只是权贵们肆意盘剥的羔羊,亡时,老百姓只是权贵们用来陪葬的炮灰。汉朝连年对外征战,无数儿郎将士埋尸沙场,那些儿郎将士是从何而来的?自然是来自民间,来自老百姓,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养大的子弟骨肉,连年征战需要耗费巨大的钱粮,钱粮是从何而来的?自然是来自民间,来自老百姓,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赋税。别说汉朝了,就算被称为“富”的宋朝,老百姓仍然没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宋朝300多年内累积爆发了433次民间起义,老百姓难道吃饱了撑得没事做了所以造反?说到底,汉朝的“强”,只是帝王将相的强,宋朝的“富”,只是王公贵族的“富”,老百姓只是为了当权者的“强”和“富”而被牺牲舍弃的代价而已。
  “还是后世好啊!”孔明在心里唏嘘叹息道,“后世才是普通人都可以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此时是汉末,黄巾起义还没有爆发,可以说,此时的大汉王朝“一片太平”,然而,民间却已经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否则,张角等人又岂能连续十多年鼓动老百姓并且受到那么多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大汉朝就像一栋外表巍峨雄壮、内部腐朽不堪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汉朝虽然打跑了匈奴,但鲜卑却逐渐崛起并且屡屡犯境,不断地消耗汉朝的国力,增大了汉朝民众的负担,高句丽也如此;同时,汉朝对羌人、乌丸人(乌桓人)、匈奴人(南匈奴人)没有成熟的、稳定的、合理的政策,而是采取了比较粗暴和高压的手段,导致羌人、乌丸人、匈奴人不断地反叛,进一步地消耗汉朝的国力,增大了汉朝民众的负担;
  第二,汉朝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官府都是一片混乱,汉灵帝无心国事政务,一心追求享乐,不择手段地搜刮钱财,宠幸宦官和外戚,宦官和外戚不断地争权夺利,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至于地方,更是混乱不堪,豪强地主、门阀世家尽皆对老百姓强取豪夺,使得广大民众陷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水深火热中;
  第三,瘟疫、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等天灾不断,光是瘟疫,在东汉末年的三十年间就先后爆发了12次全国性大瘟疫,老百姓病倒病死无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数以百万、千万计,但中央朝廷却基本上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手段,对老百姓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如此,老百姓怎么不苦?大汉朝怎么不危?
  “恳请苍天可怜苍生,祈求早点天下太平吧!我愿为此竭尽全力地做出我能做出的贡献。”孔明在内心里下定决心。
  十多天后,孔明等人终于抵达黄县了。
  在此时找一个人肯定远远地没有在后世那么方便快捷,但孔明找到太史慈并不难,一来,太史慈复姓太史,这个复姓十分罕见,二来,太史慈从小就在他的家乡小有名气。经过几个热心人的指点,抵达黄县的次日上午,孔明等人在郊区乡下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太史慈的家。
  太史慈出身寒门,他家自然不是什么高楼大厦,只是普通的乡下农舍,三间用土砖竹木盖葺起来的房屋,围绕一圈栅栏篱笆院子,一群鸡在闲庭信步地觅食啄虫,一个年约四旬的妇女在院子里缝补着手里的粗麻布衣。
  孔明等人纷纷下车下马,那个妇女听到声响,抬头看来,面露惊讶神色。
  陈氏缓步上前,向那个妇女作揖行礼,态度客气、语气温和地道:“请问,这里是太史慈、太史子义的家吗?”
  妇女放下手里的麻衣针线,微笑着上前作揖回礼:“是,我便是慈儿的母亲,请问你们是?”
  孔明上前行礼道:“太史夫人好,见过太史夫人,在下太尉掾属孔融小儿孔明,今日冒昧登门打搅,正是为了拜访令郎太史子义。”
  太史母又是诧异又是惊奇:“诸位光临寒舍,真是令姎不甚惶喜,快请进。”她看着孔明,不敢相信这么一个三岁小孩居然说话如此顺畅并且文理语法这么熟练。
  众人一起先向太史母拜谢,然后把马车、马匹拴在院子外,步入院子里。太史母道:“慈儿出去做事了,估计很快就回来,还请诸位稍候。”
  “多谢了。”孔明再次向太史母行礼,他看得出来,太史母虽然是乡下妇女,却很有可能读过书,所以通情达理、谈吐有礼。孔明知道,太史慈早年丧父,全靠母亲将其抚养拉扯大,他能成为文武双全的名将,自然离不开母亲的熏陶和教导。
  在等待太史慈回来的时间里,孔明稍微地转了转太史慈的家,发现他家里有不少的竹简书籍,由此可见,太史慈自幼勤奋好学是名不虚传的,除了竹简书籍外,孔明在太史慈家里还看到了一个摆放兵器的、手工制作的兰锜(兵器架),屋后还有一处小小的、简陋的马厩,但没有看到兵器和马匹,应该是被太史慈带出去了,由此可见,太史慈也是勤练骑术武艺的。
  不到一刻钟,孔明等人听到外面土路上传来由远至近的马蹄声和“母亲”的高亢呼喊声,太史慈回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