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楚立东南(上)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鹿潭,这么久了,你的棋艺还是没有长进,啧啧。”说话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一身干净的华服打扮,长发在头后挽起,扎起了一个髻。
  他轻轻拍了拍面前略显年轻的青年,一副无奈的样子,但是看到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又是噗嗤笑出了声。
  “好了,还研究什么,你要是何时能赶得上我的棋艺,我这大哥还当不当了。”男子笑道,一把将还在苦苦钻研的弟弟拉了起来。
  弟弟叫楚鹿潭,天资聪颖,年少便已经饱读诗书,通史古今,对于各家学识都有着极深的研究,放到朝堂之上,那可就是活脱脱一本百科全书,但是家中不许,因为弟弟还未到真正足够独当一面的时候。
  楚鹿潭长舒一口气,他喜欢钻研,但是唯有哥哥楚东南的棋道,他捉摸不透,棋路变幻莫测,哪有一本棋谱能够应付得了这样的诡异的攻势。
  楚东南告诉他,这叫做不拘泥于古今棋谱,真正走出了自己的棋道,天下棋道中人唯有研透了自己的棋道,才能总结出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称之为师。
  棋师与棋手,其中的差异,还是天壤地别的。
  楚鹿潭自然是懂得这些道理,但是说起来,那些大师高人说话都是一个样子,做的时候,又感觉完全是两种意思了。
  “哥,你近日又去了何处,家中又是空空如也,成日都是诗书相伴,不厌倦都难。”
  他问道,因为楚东南代表着楚氏家族目前最核心的话语权,楚氏已经又到了再次核心更迭之时,堪称旷古奇才的楚东南自然就是家主最合适的人选。
  楚鹿潭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与哥哥争这个家主之位,一个千年古族,最为重要的便是秩序与和谐,无数的大家都在历史滚滚之中,毁灭与内因而非外因。
  众人自然是看到了楚鹿潭的天赋的,甚至在楚东南的话中说,自己这个有些愚笨的弟弟,天赋其实远超自己,他有着无与伦比的专注,这才是治学最为重要的。
  而楚东南自己则是自嘲着,自己是那种搞搞歪门邪道才能展现自己的人,而鹿潭才是那个能够经世治国之人。
  也正是如此,家中给与了楚鹿潭无限的照料,其实楚东南才是更辛苦的那个人,楚鹿潭自己知道大哥究竟有多高的能力,只是他全部都让给了自己而已。
  兄弟相互担忧,相互体谅,也正是如此,楚氏似乎又要迎来更大的复兴,每个人都看在眼里。
  洛阳楚氏在洛阳被人称作不老藤,原因其实也只是因为那处年久的宅院存在了太久,对外而不显,也没有多少人寻常人知道这千古独一家的商贾巨头究竟暗地里有多大的能量。
  楚东南熟读兵书,平日里则是以棋道为乐,早早的便在大汉出尽了风头,人人都知道洛阳有一个年轻的楚姓的棋圣,碾压了不知道多少扬名在外的十段高人,也因如此,楚东南结交了来自天下各地的英雄豪杰。
  汉人饮酒赋诗,下棋射艺,这是所有人都向往的那种生活,而如果你的棋艺惊人,一经发现,必然会助你融入大汉的上流社会,甚至有机会结交王公大臣。
  而也是早早地,楚氏便开始锻炼楚东南对于一个家族的掌握能力,因此对于如何经营一些庞然巨物来说,楚东南算得上是天赋异禀。
  寻常人不知道楚氏在大汉商界的地位,但是真正的那些地方巨头,可就时时刻刻处在洛阳楚氏的辐射之下了。
  不知道多少驰名于天下的商行,那背后的支持者可都是有楚氏的影子,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的风雨,楚氏早就已经不再辛苦经营商行以及那些来往的贸易,而是转向了幕后,而这样也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楚氏情报优势的方法。
  人们都只知,在大汉近千年来,无数的朝廷掌控的情报机构生生灭灭,一批换了又来另一批,总之从来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做到畅通无阻。
  这种聚集全国之力的情报机构都没有成功的设立,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世上已经有人占据了这条看似应为朝廷而设的产业。
  所以当追溯到楚氏家族的历史之时,史学者们寻常都以那楚氏的情报网络出现的时间作为标准,当然到了如今已经由天机阁的驿卒所掌握。
  一切都是为了接班而做的准备,维持这样如此巨大的一个商业帝国需要大量的思量与计算,更需要不休止的奔波,一切的重担都落到了后世被称作楚氏龙凤的哥哥楚东南头上,但他从未与弟弟提起。
  “前日刚从那青州之地返回,正好带来了最珍贵的渔产,我可是费了不少的力气,才在这种日子,将他们原封不动的运回的,你可莫要浪费了。”这时候楚东南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他其实在家中才会露出这种孩子一样的行为。
  “哪儿呢!”一听到青州的水产,楚鹿潭可就忍不住了,青州临近东海之地,齐王领下最为富庶的地带,那就是因为那独步天下的水产。
  “你急什么,还不得让厨子忙碌一番?”楚东南笑骂道,看到那个饿死鬼模样的弟弟,哪里有半点天才模样。
  “说的是,说的是……”楚鹿潭也是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年轻却身板瘦弱的楚鹿潭每每惦记的都是自己大哥出门时,带回的那些山珍海味,所以当他问道自己前些日子去了何处,其实就是透露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好吃的,交出来。”
  在大家族之中,这样的兄弟情可是极为难得。
  这都是在大汉动荡之际,非常珍贵的安逸时光。
  很快的,大汉在诸王的动荡之中,逐渐走向了最危难的时候,当代的天子,看似不作为的情况下,诸王的不满,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去安抚。
  连年战乱的情况下,朝廷只能想着藩王请兵,向着藩王寻粮,大汉已经经历了连年的饥荒,本就民不聊生,再加上战乱时候,赋税慢慢的加重。
  诸王本就有自己的私心,谁会毫无保留的拿出自己的库存,但是耐不住京城的压力,也开始不情愿的纳粮,派兵,更大的麻烦就落在了百姓头上。
  百姓的不满,冲击了封地的王权,还未等农民揭竿而起,诸王先乱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