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此间的少年们(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秦楚交界之地,有一座寺庙,寺庙不大,也只是相对于群峰而言。
  高峰耸立云间,如同一个有一个形态不一的巨人矗立,让人沉醉其间,又切实的感受到佛门将山门立于此处的用意。
  云海翻涌,让群峰更是带着不同韵味的禅意,听说对于修习内心的平静有着极佳的效果。
  群峰有一个名字,罗浮山脉,又分为大小罗浮峰两峰最为出名,两峰一前一后,像是彼此照应,但是其间又隔了不知道多远的路途。
  位于秦楚两地的百姓平日里可是十分信奉佛道,一来西域来的传教士不辞辛苦、不要脸面的辛勤传教,让人们耳朵听腻了关于信佛的各种好,就算是不怎么相信,但是对于佛道之间的选择,人们还是会倾向于佛门。
  再加上距离这不知屹立了多少岁月的佛门圣地附近,想要不受其影响都很困难。
  离开罗浮山的范围,周围是成片的良田旱地水田,但是这些土地皆都是属于普陀寺所有,普陀寺香火旺盛,那是对于来访的信徒的人数而言,实际上普陀寺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人人有份”。
  身为佛门圣地,如果没有点气魄,那么其他势力也没有尊重你的必要,纵然是大汉天子一直十分推崇道教,但是佛教一直能够稳稳压住道教的势头,跟普陀寺的关系那可是相当有渊源。
  普陀寺的规矩: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来了,你就要去拜一拜宝殿佛祖,没有什么求子一说,没有什么求考一说,只有虔诚的拜佛。
  但是如果有达官贵人,权贵豪门来到此处,想要请普陀寺的僧人们为他们做一场法事,他们的答案一定是人人有份,不会为单独的某人各种特权。
  钱财呢?钱财更没有用处,普陀寺并不需要香油钱这种东西,僧人们自己开垦荒地,自己播种,自己收获,自给自足,形成了一个相当健康的循环,完全不需要额外的钱财介入。
  所以你想要花钱求一个更好一点的香,那都是痴心妄想,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都只能在入寺之时,领取一根寺内提供的普通燃香。
  普陀寺的建筑,如果有人第一次来带此处,必定会对这寺庙的建筑提出疑惑,寺内只有很少的大殿这一类的建筑,但依然用了很大的一片地,来建寺庙,这让人十分不解。
  这就和普陀寺的僧人的独特的信奉佛祖的方式有关了,也就是说,普陀寺的僧人只信佛。
  只信佛那不是废话么?
  然而普陀寺的只信佛,是只尊佛祖一佛,其他皆可抛之不言,不是因为世间出了佛祖,那就没有了佛。
  普陀寺千年的历史,不说佛道天才,就算是只有大毅力之人,也有不只几个人证得了佛位。
  普陀寺如此作为,只是因为他们相信,佛祖是佛门的起源,心中有佛祖,那么人人都可证得佛果,那些繁冗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只能徒添烦恼。
  每个人都有与佛祖沟通的全权利,而不应该掌握在他们这些佛门之人手中,因此寺内不设香火,不受油钱。
  也因为只有佛祖才是最大的信仰,所以寺内不建其他佛像,只尊一佛祖像。
  佛在人人心中,那么人人都有佛缘,人人皆可信佛,那么佛国便临了人间,这与西域的各式佛门修行之法,只为了求得佛祖再临人间,亲自引领信徒走向佛国,那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西域的佛子要亲自来到大汉,与这传闻之中的佛门正宗,辩一辩本质之问题。
  偌大的寺庙如果不去修建各种大殿,那么其他的地方都用来做什么了呢?
  普陀寺虽然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寺内的僧人一直都保持着只有一百到两百之众。
  除了极少数的那一众方丈,还有住持之外,剩下的僧人不管你是上到八十岁,还是下到八岁,都是一视同仁,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身份的区别。
  这也是对于普陀寺这种纯粹的修佛的一种贯彻,寺中不乏上了年纪的老和尚,但是碰到了小和尚,双方还是要恭恭敬敬的行同辈之礼。
  而且有时还会出现老和尚对着小和尚一口一个大师的喊着,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这是寺中的说法,但是如果普陀寺的僧人不管年长年幼,到了山外,那是所有人都要给一个面子的,因为普陀寺的僧人绝对没有平庸之人。
  维持着这么一种融洽的制度,所以寺中对于那些其他空地的利用也就相当的与这辈分的区别一样。
  一切空余之处,都用来修建僧人的住处。
  不管是谁,只要你是普陀寺的僧人,你就会有你的单独的住处,通常一人会占有一大片区域,那里会有他的房屋,他的修炼之地,会有他生活一切需要的东西。
  而不是像平日里其他的山下寺庙一般,僧人挤挤囔囔的,混杂在几个通宿的厢房之中,翻身都困难。
  如果没有被逐出师门,那么那个僧人一生都会在他的那处度过,每日除了去打扫自己的住处之外,每个僧人,包括方丈,都要轮流的去整理寺内的杂物,去干杂活。
  这些都是小罗浮峰上的建筑,大罗浮峰上面的空处相较于小罗浮峰,那是几倍有余,平常人完全没有机会去大罗浮峰查看,一来那峰间几乎如同断崖一般的行路,没有修行者或者习武之人的顶尖的素质,几乎没有机会趟过。
  二来,僧人也不允许去,这就是规定。
  僧人们是知道那里有什么的,但是平常老百姓不知道。
  但是巧的是,寺内的僧人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挑选一些人来回答他的的问题,这也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规矩。
  僧人从不说废话,只要问他们一定会给你答案,前提是你能得到机会。
  机会,没错,还是人人有份,无法多求,就是十分看机缘的事情,不一定会是什么人。
  一般人们被选到那都是兴奋不已,谁也不愿意浪费这个机会,都会抓住问一些关于自己的福缘,或者就是自己遇到的困扰了自己很久的事情,去寻求建议。
  然而就是有人想要知道那大罗浮峰的存在,便趁这机会问了出来。
  僧人面不改色,就是平静的答了出来:“那里有千百证得佛果之人的佛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