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江南大捷
光绪驾崩,这个消息终于从西安满清朝廷传递出来,以官方的方式发送到还归属大清的各省,当然,在对外的文书中,光绪是因突发疾病归天,遇刺这种事情,会引起朝野震动的。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赶回西安城,照样对整个事件云里雾里,不知详情,载津突然以到关外和露国人商谈为由,变相抗旨不回西安,大乱了慈禧等人的准备,而李鸿章帮载津开拓的结果是,他变得不可信任,至少关于载津利用鎏盘操控刺杀光绪的事情是不会和他交底了。
连带着,张之洞也被排除在知情人以外,在没有拿下或控制载津前,慈禧都知道明确载津弑杀皇帝的罪名毫无意义,这件事情太过诡异,除非亲身经历,要人相信并不容易,反而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这种变故,让慈禧与奕等人商议之后,不得不公布光绪死讯,同时把作为幌子,准备拿获载津的借口落实,载漪长子溥僎得到更多人认可,而他的年岁虽说不太利于慈禧干政,却有利于稳定朝纲,太年幼的帝王会让人感觉希望渺茫。
何况溥僎的口碑不错,看着有成为有为之君的潜力,加上这对限制载津也是有用的。
虽说江山风雨飘摇,不过新皇即位,也是马虎不得的,西安城大兴土木,准备登基大典,溥僎颁发的第一道诏书便是改国号为正兴,意思是表明大清王朝是中华正统,虽然有些尴尬,但兴旺之路依然光明。
朝中大臣几乎都没动,唯有李鸿章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入主军机,其直隶总督一职,由八旗禁军大统领荣禄接任。
这个改变并未引起外人注意,毕竟直隶一地,已是半壁河山,以禁军武将接任直隶总督,也是合适的,反而还让人看到朝廷意图反击中原的决心。
唯有当事人李鸿章心里清楚,太后这是怀疑他和载津勾结,有什么阴谋,他还未往载津刺杀光绪上想,以为载津有些事情被太后知道,不过是防着他罢了。
对于直隶一事,李鸿章也身心俱疲,能不在任也轻松些,在中枢出出主意,也算为大清尽忠了,不过出于对手下人负责,他还是给叶志超、袁世凯等人写去密信,要他们提防荣禄清除异己的举动,同时给载津写信,告诉他太后对他的猜忌,并请他照顾追随自己的淮军。
张之洞虽说也觉着西安城透露出怪异,太后也有些心不在焉,不过对于新皇即位,还是感到高兴,至少朝廷能正常运转了,他唯独不解的是,荣禄以直隶总督统领北方兵马,却将守京城有功的载津被撇在一边,也没有明确回西安顶替荣禄的说法,难道是载津失宠了?
大半河山已经丢了,若是内耗岂不让刘奇得利,张之洞也懒得去分析其中缘故,江南一地越来越糟,很快,两湖便会面临破虏军的巨大压力,他不能不考虑在效忠大清王朝的同时,尽可能的自保。
更让张之洞头痛的是,此番回到西安,慈禧召见,表达了要他做表率,筹集款项,征召乡勇,稳定两湖,再战中原剿灭刘奇的意思,如今两湖税赋已经高得吓人,若朝廷从两湖拿更多的钱,百姓能不能支撑得住,能支撑多久,都不可知。
在与户部尚书翁同和接触时,这位帝师表露出极大伤感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对于户部之事有些稀里糊涂,也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因为光绪驾崩造成思绪混乱,不得已,张之洞只有找户部满尚书熙敬,其结果自然也是云山雾罩,不过从熙敬十分客气的语调中,张之洞能猜到国库怕是异常空虚,就指望他们这些督抚了。
猜测在陕西巡抚兼西安将军鹿传霖那里得到证实,鹿传霖诉苦说自帝后西移西安以来,他几乎每月加税,将陕西一地能搜刮的都搜刮干净了,若不是大军在陕,他都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此番新帝即位,几位军机大臣和那些亲王都要大办,以彰显大清国仍然有实力,能号令天下,这让陕甘外带山西,苦不堪言,朝廷上下很多人都清楚,南方是唯一的依靠。
仿佛又看到二十年前那一幕,那时年轻的张之洞还只是翰林院编修,洪、杨之乱让整个江南赋税都化为泡影,而捻匪在中原,陕甘又是一堆乱民,一度让朝廷极度缺钱,差点就撑不下来,这刚刚缓过些劲来,又遭此大乱,难道大清命数尽了?
得知一些情况后,张之洞苦笑,看来朝廷很多人是寄希望于南方的,不错,和二十年前相比,南方多地还在朝廷手中,可这些人就不想想,那刘奇比洪、杨强了何止百倍,光单挑西洋十国就让张之洞都暗自佩服。
虽说压力巨大,不过张之洞清楚一点,眼下两湖也与山西直隶一样,成为与刘奇交战的重要区域,朝廷想要改变局面,光加强山西直隶这一边是不行的,那么两湖出的银钱,还得多用在两湖上,若是还来得急将谋划中的武汉枪炮、钢铁等厂子弄起来,顺着太后的意思,做这个表率还是合算的。
心思还是不错的,只是张之洞忽略了一点,就算刘奇给他时间,新皇上也励精图治,支持他的谋划,将大量银钱投向两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西洋国家,还有谁会卖机器给他。
放眼世界,有这个能力的也不过美英法俄德意比奥等国,眼下德意比奥是不可能了,法国愿不愿意趟浑水不知道,美国人更是墙头草,唯有英国。
可能全中国的人都不知道,英国国内此刻已经炸了锅,在野党拼命抨击执政的自由党和首相普里姆罗斯,说他把大英帝国拖到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中,英国真朝着深渊滑落。
而德国与中华帝国建交之事,几乎和德国自己内部的消息一样迅速传回英伦三岛,政坛更是一片哗然,德国这个举动,是要和英国决裂和对立么?
欧洲各国报纸疯狂报道东方的消息,随后,奥匈帝国爆出爆炸性新闻,帝国皇帝卡尔一世决定追随他的盟友威廉二世,与中华帝国缔结外交关系,德国与奥匈帝国联盟本就对欧洲造成割裂和威胁,如今在加上东方崛起的中华帝国,这是要做什么?
很显然,再肤浅的政客都清楚,这将迫使俄国与法国同盟的更加紧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一次新的站队即将展开,这场由德国引起的欧洲政坛风暴让人担心,尤其是中东复杂的局面一下子有割裂的征兆,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俄国那是很敌对的,一条从东到西,围堵俄国的联盟隐隐出现。
某种程度上说,东方这个古老国家是否崛起已经变得不重要起来,欧洲即将进入结盟对抗时代,后院眼见着要起火,英法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变得急迫起来。
令人尴尬的是,英国要想结束战争,还不得不借助德国,好在德国也需要以此来抬高地位,双方试探性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英国很想将其远征军尽可能完好带回,只是代价不知几何,不过很快普里姆罗斯就发现,远征军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
中华历二八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西历一八九五年九月三十日,破虏军在江南发动了最后攻势,白虎一师、御林军六个团、朱雀一师联手围攻苏州,同一时间,白虎二师、三师、御林军九个团、朱雀三师、青龙一师联手围攻福山镇。
高夫不到两万英军毫无抵抗意识,不到一天,他便下令投降,以保住手下人性命,而福山一带尼克尔森和苏元春依靠长江上的兵舰,在福山外长达三十里的防线上拼命抵抗,指望能扛过这一板斧。
只是破虏军上下士气极高,这种大型歼灭战,可是不容易遇到的,何况他们身后有神火外带各师炮兵,上百门火炮不惜弹药轰击英军防线,那气势和场景,非常壮观,相比之下,英国人兵舰上的火炮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双方伤亡都飞速上升,两天下来,破虏军各部便伤亡近三千,而处于防守有利一方的清英联军更惨,伤亡高达六千,这一下子便击碎了尼克尔森抵抗之心,他全部人马,就算拼到最后,也至多支撑十天倒头了,何况在洋人心中,伤亡达到一定数,等于战败。
十天是不指望战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手下人很担心过于顽强的抵抗,会遭到破虏军报复性的屠杀,在一夜的会议之后,尼克尔森也决定投降,此刻,他终于懂了,他的前任洛德?罗伯茨并不是废物,来中国就是一个错误。
这本就是预料中的结果,不过当尼克尔森派人送来投降书时,破虏军上下仍旧欢声雷动,在无锡坐镇的陈道接到消息后,兴奋得跳了起来,此番带兵出战,终于扬眉吐气,打出一场漂亮的仗。
“来人!八百里加急,飞报陛下,江南大捷!”不知怎地,陈道忽然想起当年武香全灭日军第七师团,玩的这一出,他顿时心痒,要学上一学。
就这么,破虏军信使狂飙而出,顺着北上官道,如风驰电掣一般,伴随着马蹄声的,是那中气十足的吼声:“破虏军大捷!白虎上将军飞报皇帝陛下,江南洋人兵马全军覆灭!…….”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赶回西安城,照样对整个事件云里雾里,不知详情,载津突然以到关外和露国人商谈为由,变相抗旨不回西安,大乱了慈禧等人的准备,而李鸿章帮载津开拓的结果是,他变得不可信任,至少关于载津利用鎏盘操控刺杀光绪的事情是不会和他交底了。
连带着,张之洞也被排除在知情人以外,在没有拿下或控制载津前,慈禧都知道明确载津弑杀皇帝的罪名毫无意义,这件事情太过诡异,除非亲身经历,要人相信并不容易,反而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这种变故,让慈禧与奕等人商议之后,不得不公布光绪死讯,同时把作为幌子,准备拿获载津的借口落实,载漪长子溥僎得到更多人认可,而他的年岁虽说不太利于慈禧干政,却有利于稳定朝纲,太年幼的帝王会让人感觉希望渺茫。
何况溥僎的口碑不错,看着有成为有为之君的潜力,加上这对限制载津也是有用的。
虽说江山风雨飘摇,不过新皇即位,也是马虎不得的,西安城大兴土木,准备登基大典,溥僎颁发的第一道诏书便是改国号为正兴,意思是表明大清王朝是中华正统,虽然有些尴尬,但兴旺之路依然光明。
朝中大臣几乎都没动,唯有李鸿章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入主军机,其直隶总督一职,由八旗禁军大统领荣禄接任。
这个改变并未引起外人注意,毕竟直隶一地,已是半壁河山,以禁军武将接任直隶总督,也是合适的,反而还让人看到朝廷意图反击中原的决心。
唯有当事人李鸿章心里清楚,太后这是怀疑他和载津勾结,有什么阴谋,他还未往载津刺杀光绪上想,以为载津有些事情被太后知道,不过是防着他罢了。
对于直隶一事,李鸿章也身心俱疲,能不在任也轻松些,在中枢出出主意,也算为大清尽忠了,不过出于对手下人负责,他还是给叶志超、袁世凯等人写去密信,要他们提防荣禄清除异己的举动,同时给载津写信,告诉他太后对他的猜忌,并请他照顾追随自己的淮军。
张之洞虽说也觉着西安城透露出怪异,太后也有些心不在焉,不过对于新皇即位,还是感到高兴,至少朝廷能正常运转了,他唯独不解的是,荣禄以直隶总督统领北方兵马,却将守京城有功的载津被撇在一边,也没有明确回西安顶替荣禄的说法,难道是载津失宠了?
大半河山已经丢了,若是内耗岂不让刘奇得利,张之洞也懒得去分析其中缘故,江南一地越来越糟,很快,两湖便会面临破虏军的巨大压力,他不能不考虑在效忠大清王朝的同时,尽可能的自保。
更让张之洞头痛的是,此番回到西安,慈禧召见,表达了要他做表率,筹集款项,征召乡勇,稳定两湖,再战中原剿灭刘奇的意思,如今两湖税赋已经高得吓人,若朝廷从两湖拿更多的钱,百姓能不能支撑得住,能支撑多久,都不可知。
在与户部尚书翁同和接触时,这位帝师表露出极大伤感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对于户部之事有些稀里糊涂,也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因为光绪驾崩造成思绪混乱,不得已,张之洞只有找户部满尚书熙敬,其结果自然也是云山雾罩,不过从熙敬十分客气的语调中,张之洞能猜到国库怕是异常空虚,就指望他们这些督抚了。
猜测在陕西巡抚兼西安将军鹿传霖那里得到证实,鹿传霖诉苦说自帝后西移西安以来,他几乎每月加税,将陕西一地能搜刮的都搜刮干净了,若不是大军在陕,他都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此番新帝即位,几位军机大臣和那些亲王都要大办,以彰显大清国仍然有实力,能号令天下,这让陕甘外带山西,苦不堪言,朝廷上下很多人都清楚,南方是唯一的依靠。
仿佛又看到二十年前那一幕,那时年轻的张之洞还只是翰林院编修,洪、杨之乱让整个江南赋税都化为泡影,而捻匪在中原,陕甘又是一堆乱民,一度让朝廷极度缺钱,差点就撑不下来,这刚刚缓过些劲来,又遭此大乱,难道大清命数尽了?
得知一些情况后,张之洞苦笑,看来朝廷很多人是寄希望于南方的,不错,和二十年前相比,南方多地还在朝廷手中,可这些人就不想想,那刘奇比洪、杨强了何止百倍,光单挑西洋十国就让张之洞都暗自佩服。
虽说压力巨大,不过张之洞清楚一点,眼下两湖也与山西直隶一样,成为与刘奇交战的重要区域,朝廷想要改变局面,光加强山西直隶这一边是不行的,那么两湖出的银钱,还得多用在两湖上,若是还来得急将谋划中的武汉枪炮、钢铁等厂子弄起来,顺着太后的意思,做这个表率还是合算的。
心思还是不错的,只是张之洞忽略了一点,就算刘奇给他时间,新皇上也励精图治,支持他的谋划,将大量银钱投向两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西洋国家,还有谁会卖机器给他。
放眼世界,有这个能力的也不过美英法俄德意比奥等国,眼下德意比奥是不可能了,法国愿不愿意趟浑水不知道,美国人更是墙头草,唯有英国。
可能全中国的人都不知道,英国国内此刻已经炸了锅,在野党拼命抨击执政的自由党和首相普里姆罗斯,说他把大英帝国拖到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中,英国真朝着深渊滑落。
而德国与中华帝国建交之事,几乎和德国自己内部的消息一样迅速传回英伦三岛,政坛更是一片哗然,德国这个举动,是要和英国决裂和对立么?
欧洲各国报纸疯狂报道东方的消息,随后,奥匈帝国爆出爆炸性新闻,帝国皇帝卡尔一世决定追随他的盟友威廉二世,与中华帝国缔结外交关系,德国与奥匈帝国联盟本就对欧洲造成割裂和威胁,如今在加上东方崛起的中华帝国,这是要做什么?
很显然,再肤浅的政客都清楚,这将迫使俄国与法国同盟的更加紧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一次新的站队即将展开,这场由德国引起的欧洲政坛风暴让人担心,尤其是中东复杂的局面一下子有割裂的征兆,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俄国那是很敌对的,一条从东到西,围堵俄国的联盟隐隐出现。
某种程度上说,东方这个古老国家是否崛起已经变得不重要起来,欧洲即将进入结盟对抗时代,后院眼见着要起火,英法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变得急迫起来。
令人尴尬的是,英国要想结束战争,还不得不借助德国,好在德国也需要以此来抬高地位,双方试探性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英国很想将其远征军尽可能完好带回,只是代价不知几何,不过很快普里姆罗斯就发现,远征军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
中华历二八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西历一八九五年九月三十日,破虏军在江南发动了最后攻势,白虎一师、御林军六个团、朱雀一师联手围攻苏州,同一时间,白虎二师、三师、御林军九个团、朱雀三师、青龙一师联手围攻福山镇。
高夫不到两万英军毫无抵抗意识,不到一天,他便下令投降,以保住手下人性命,而福山一带尼克尔森和苏元春依靠长江上的兵舰,在福山外长达三十里的防线上拼命抵抗,指望能扛过这一板斧。
只是破虏军上下士气极高,这种大型歼灭战,可是不容易遇到的,何况他们身后有神火外带各师炮兵,上百门火炮不惜弹药轰击英军防线,那气势和场景,非常壮观,相比之下,英国人兵舰上的火炮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双方伤亡都飞速上升,两天下来,破虏军各部便伤亡近三千,而处于防守有利一方的清英联军更惨,伤亡高达六千,这一下子便击碎了尼克尔森抵抗之心,他全部人马,就算拼到最后,也至多支撑十天倒头了,何况在洋人心中,伤亡达到一定数,等于战败。
十天是不指望战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手下人很担心过于顽强的抵抗,会遭到破虏军报复性的屠杀,在一夜的会议之后,尼克尔森也决定投降,此刻,他终于懂了,他的前任洛德?罗伯茨并不是废物,来中国就是一个错误。
这本就是预料中的结果,不过当尼克尔森派人送来投降书时,破虏军上下仍旧欢声雷动,在无锡坐镇的陈道接到消息后,兴奋得跳了起来,此番带兵出战,终于扬眉吐气,打出一场漂亮的仗。
“来人!八百里加急,飞报陛下,江南大捷!”不知怎地,陈道忽然想起当年武香全灭日军第七师团,玩的这一出,他顿时心痒,要学上一学。
就这么,破虏军信使狂飙而出,顺着北上官道,如风驰电掣一般,伴随着马蹄声的,是那中气十足的吼声:“破虏军大捷!白虎上将军飞报皇帝陛下,江南洋人兵马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