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中德泰安条约
礼部衙门,韦文康的神情和巴兰德一样,轻松的外表并未消除双方紧张的气氛,很早就投入赌注,巴兰德当然希望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利益,比如像英国一样,在大清国身上拿到能想到的一切。
韦文康庆幸帝国有一位睿智的皇帝,把问题简单化是他应对巴兰德的法宝,作为谈判陪同着,黄遵宪、陈季同、钟天纬也有同感,很多预先商量好的条件,因韦文康面见刘奇后,全部被剔除,不在此处与德人商议之中,当时他们觉着皇帝陛下完全不懂外事,这么好的机会放弃了。
然而双方热情见面,不着边际的谈友谊之后,德国人试探抛出的实质性东西让几人倍感失望。
要说面子,德国人还是给了的,巴兰德想学英国,可不代表他觉着刘奇好欺负,在关税这件事上,德国是给予中华帝国绝对自主权的,也就是说,德国绝对不像英国那样,插手和把持中华帝国的关税。
同时,德国也表露支持刘奇的货币,以此来确保中华帝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但除了两条之外,德国人要价可不低,巴兰德希望能接管英法在中国的租界,同时拥有长江内河,以及沿海城市的自由通商权,至于领事裁判权,巴兰德采取了变相拥有的方式,德国公民在华受中华帝国法律管辖,但违法公民的裁定,得由德国在华法院来判决,也就是说,巴兰德通过这种方式,让德国人享有特权,并以此来解释德国在租界设立领事法院或领事法庭,派驻警察和军队的必要性。
光这几点,已经让韦文康几人无法接受,更别说其他还未提及的商贸、矿产资源上的特权了。
充分领会皇帝陛下意图的韦文康采取避实就虚的方式来应对,他并不直接回应巴兰德提出的要求,而是将商议话题扯到双方建交上,他告诉巴兰德,只有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余的才有继续商谈的可能。
顺着韦文康的话,陈季同很聪明的提及眼下中华帝国还与各国处于战争状态,除了青岛一地,其余西洋在华租界,还不是帝国管辖之地,就算破虏军占领天津,这座城市也处于无序阶段,据他所知,帝国元帅府和兵部首要目标还是击败清廷,沿海各城市的收复,很可能不是一两年内的事情。
黄遵宪则从平等外交,能够提升德国形象这一点来旁敲侧击,并以一年前德国出钱,让泰西几国被俘兵马得到释放为例子,暗示巴兰德放弃在中国的一些东西,能够让德国在欧洲得到更多。
几天的沟通交流,巴兰德被韦文康等人的太极弄得一筹莫展,每每他想来硬的,韦文康就会不失时机的提出一直以来,双方合作愉快,也没有什么纠纷,不妨再等等,等帝国彻底击败满清朝廷,双方再进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
维系现状显然不是巴兰德想要的,与中华帝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如黄遵宪说的那样,对德国在欧洲的形象和利益有重要作用,英法在华的失败,已经极大的削弱了两国在欧洲的声音,作为欧洲大陆能与俄国抗衡的强国,一个领导欧洲的机会摆在德国面前。
而且,巴兰德还有一个不能说的企图,从中华帝国皇帝刘奇的言行来看,他与俄国是很难合作的,在日本这个看似崛起的岛国因对华战争原形毕露后,德国很需要崛起的刘奇在东方遏制和牵制俄国。除此之外,因刘奇与英法的战争,他与两国短时间也不会和睦,那么东南亚方向刘奇带给英法的压力也就变得巨大,这同样也能遏制和牵制英法。
简单来说,德国不能等,要尽快和刘奇建立正常关系,以免刘奇在东方这场战争中,独力击败俄英法,而德国干看着,没有起到作用,德国很多有影响力的人都向德皇建议,关键时刻,出面斡旋,保全英法,甚至俄国的颜面,是德国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一本万利!
巴兰德在中国多年,当然清楚这场刘奇与欧洲各国的战争最终必然走向政治解决的道路,而且从德国出面解决奥匈、意大利等国战俘这件事上,他也看出,只要时机得当,有人出来斡旋,刘奇必定也会走这条路。
韦文康始终坚持先建交,其余事情以后再说,巴兰德那里会不知道以后更难说了,这完全就是空头支票,十有八九不作数,不过话未说死,就有机会,谁能保证刘奇就没有天大的麻烦,要德国帮忙呢?
当然,只按韦文康说的,巴兰德不满意,也无法向国内交代,他转而求其次,提出其余事情可以以后再商谈,但德国与中华帝国以前曾经明确过的东西,要确定下来。
赖账显然不给面子了,也不利于双方建交,这一点,刘奇和谭嗣同都同意必要的让步得给,韦文康再次和巴兰德确定以前谈定的事情,其核心有三点,第一是青岛,租借和驻兵都是定了的,领事裁判权没说,韦文康不认,双方纠缠一通,各自退一步,租借之内的德国人,由领事法庭裁决,之外,还得由帝国官府来裁定。
第二是长江上口岸通商,这是当时德国出面解决各国俘虏时,刘奇答应过的,优先权。
第三是德国在华贸易的优先权,巴兰德坚持要从当初说好的山东一地,扩大到整个中国,他的理由是当时刘奇只有山东一地,自然也就只提及山东,但这件事的实质是德国和中华帝国的事,而不是和山东州的事,帝国扩张到那里,协议范围就扩大到那里。
韦文康几人讨论再三,决定让步,因为巴兰德在一开始的谈判中,表达过帝国采购美国发电机设备的不满,认为这损害了德国利益,希望以后不要发生类似的事情,有这个引子,等于是提及德国在华贸易的特权问题,二者基本一致。
所有这些明确之后,双方基本达成共识,又折腾几天,纠结和争论文本文字细节,双方终于在七月十八日,签署了影响中华,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中德泰安条约。
该条约首先明确了德意志与中华帝国的同盟关系,双方互派公使,互相认可对方的货币和关税等等,条约前半部分,有着平等关系的味道,不过后半部分,很明显对中华帝国是不平等的。
虽说有些差强人意,不过这是中华帝国自建立以来,第一个和洋人建立相对平等外交的条约,它意味着德意志帝国对全世界宣布抛弃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大清国,支持造反的刘奇一统中华。
巴兰德功成身退,他因娶了个美国女子,已不能担任外交要职,巴兰德本想推荐哈根作为他的继任者,不过德国内部对此有其他想法,认为哈根不足以担负此重任,准备以绅珂爵士,出任德国驻中华帝国首任公使,哈根将回到天津,出任总领事。
帝国这边,陈季同如愿以偿,拿到帝国皇帝的任命,作为首任驻德公使,重返欧洲。
双方这份条约,尚需德皇威廉二世的批准,这之后,绅珂才会上任,巴兰德以特使身份,将留在泰安,为后续事情做沟通准备,除此之外,哈根要协助巴兰德,详细勘定青岛租界的边界,在泰安选择使领馆的位置,同时,根据中国战局的变化,进行斡旋的先期工作。
某种程度上说,泰安条约改变了欧洲国家的远东政策,最直接的,便是日本没能在甲午年以小搏大,从而让威廉二世的黄*祸论流行欧洲。
德国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提升,利益不断扩大,让威廉二世的思维发生巨大转变,他虽然还是会提及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但更多时候,潜意识里已经把刘奇当做战略上的盟友来看待,毕竟刘奇给俄英法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对德国,何况德国这一次没有付出太多,便得到比历史上还要多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列强相比,独一份,显得非常突出。
虽说还有很多不平等,谭嗣同等人还是将这个条约视为外事上的一次胜利,由于刘奇治下没有报业媒体,民间对此事还一无所知,不过德国人却已经闻风而动。
战争让青岛这个港口成为中华大地耀眼的明珠,赌博成功的德国人在西洋国家中觅得先机,无数德国商人将目光投向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在德国,报纸刊登有关中国的消息越来越多,而且对登基称帝的刘奇多溢美之词,只因他对西方开放包容的态度,这就让有着数亿人的中国市场成为远超欧洲各国总和的一个庞大市场。
如今往返中国的货轮和客轮,已经占了德国海运两成,并正已惊人的速度攀升,作为早期的合作者,瑞记洋行可谓风生水起,若不是破虏军兵临上海,有占据此地的可能,当家人安若德都打算将总部般到青岛或济南。
韦文康庆幸帝国有一位睿智的皇帝,把问题简单化是他应对巴兰德的法宝,作为谈判陪同着,黄遵宪、陈季同、钟天纬也有同感,很多预先商量好的条件,因韦文康面见刘奇后,全部被剔除,不在此处与德人商议之中,当时他们觉着皇帝陛下完全不懂外事,这么好的机会放弃了。
然而双方热情见面,不着边际的谈友谊之后,德国人试探抛出的实质性东西让几人倍感失望。
要说面子,德国人还是给了的,巴兰德想学英国,可不代表他觉着刘奇好欺负,在关税这件事上,德国是给予中华帝国绝对自主权的,也就是说,德国绝对不像英国那样,插手和把持中华帝国的关税。
同时,德国也表露支持刘奇的货币,以此来确保中华帝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但除了两条之外,德国人要价可不低,巴兰德希望能接管英法在中国的租界,同时拥有长江内河,以及沿海城市的自由通商权,至于领事裁判权,巴兰德采取了变相拥有的方式,德国公民在华受中华帝国法律管辖,但违法公民的裁定,得由德国在华法院来判决,也就是说,巴兰德通过这种方式,让德国人享有特权,并以此来解释德国在租界设立领事法院或领事法庭,派驻警察和军队的必要性。
光这几点,已经让韦文康几人无法接受,更别说其他还未提及的商贸、矿产资源上的特权了。
充分领会皇帝陛下意图的韦文康采取避实就虚的方式来应对,他并不直接回应巴兰德提出的要求,而是将商议话题扯到双方建交上,他告诉巴兰德,只有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余的才有继续商谈的可能。
顺着韦文康的话,陈季同很聪明的提及眼下中华帝国还与各国处于战争状态,除了青岛一地,其余西洋在华租界,还不是帝国管辖之地,就算破虏军占领天津,这座城市也处于无序阶段,据他所知,帝国元帅府和兵部首要目标还是击败清廷,沿海各城市的收复,很可能不是一两年内的事情。
黄遵宪则从平等外交,能够提升德国形象这一点来旁敲侧击,并以一年前德国出钱,让泰西几国被俘兵马得到释放为例子,暗示巴兰德放弃在中国的一些东西,能够让德国在欧洲得到更多。
几天的沟通交流,巴兰德被韦文康等人的太极弄得一筹莫展,每每他想来硬的,韦文康就会不失时机的提出一直以来,双方合作愉快,也没有什么纠纷,不妨再等等,等帝国彻底击败满清朝廷,双方再进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
维系现状显然不是巴兰德想要的,与中华帝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如黄遵宪说的那样,对德国在欧洲的形象和利益有重要作用,英法在华的失败,已经极大的削弱了两国在欧洲的声音,作为欧洲大陆能与俄国抗衡的强国,一个领导欧洲的机会摆在德国面前。
而且,巴兰德还有一个不能说的企图,从中华帝国皇帝刘奇的言行来看,他与俄国是很难合作的,在日本这个看似崛起的岛国因对华战争原形毕露后,德国很需要崛起的刘奇在东方遏制和牵制俄国。除此之外,因刘奇与英法的战争,他与两国短时间也不会和睦,那么东南亚方向刘奇带给英法的压力也就变得巨大,这同样也能遏制和牵制英法。
简单来说,德国不能等,要尽快和刘奇建立正常关系,以免刘奇在东方这场战争中,独力击败俄英法,而德国干看着,没有起到作用,德国很多有影响力的人都向德皇建议,关键时刻,出面斡旋,保全英法,甚至俄国的颜面,是德国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一本万利!
巴兰德在中国多年,当然清楚这场刘奇与欧洲各国的战争最终必然走向政治解决的道路,而且从德国出面解决奥匈、意大利等国战俘这件事上,他也看出,只要时机得当,有人出来斡旋,刘奇必定也会走这条路。
韦文康始终坚持先建交,其余事情以后再说,巴兰德那里会不知道以后更难说了,这完全就是空头支票,十有八九不作数,不过话未说死,就有机会,谁能保证刘奇就没有天大的麻烦,要德国帮忙呢?
当然,只按韦文康说的,巴兰德不满意,也无法向国内交代,他转而求其次,提出其余事情可以以后再商谈,但德国与中华帝国以前曾经明确过的东西,要确定下来。
赖账显然不给面子了,也不利于双方建交,这一点,刘奇和谭嗣同都同意必要的让步得给,韦文康再次和巴兰德确定以前谈定的事情,其核心有三点,第一是青岛,租借和驻兵都是定了的,领事裁判权没说,韦文康不认,双方纠缠一通,各自退一步,租借之内的德国人,由领事法庭裁决,之外,还得由帝国官府来裁定。
第二是长江上口岸通商,这是当时德国出面解决各国俘虏时,刘奇答应过的,优先权。
第三是德国在华贸易的优先权,巴兰德坚持要从当初说好的山东一地,扩大到整个中国,他的理由是当时刘奇只有山东一地,自然也就只提及山东,但这件事的实质是德国和中华帝国的事,而不是和山东州的事,帝国扩张到那里,协议范围就扩大到那里。
韦文康几人讨论再三,决定让步,因为巴兰德在一开始的谈判中,表达过帝国采购美国发电机设备的不满,认为这损害了德国利益,希望以后不要发生类似的事情,有这个引子,等于是提及德国在华贸易的特权问题,二者基本一致。
所有这些明确之后,双方基本达成共识,又折腾几天,纠结和争论文本文字细节,双方终于在七月十八日,签署了影响中华,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中德泰安条约。
该条约首先明确了德意志与中华帝国的同盟关系,双方互派公使,互相认可对方的货币和关税等等,条约前半部分,有着平等关系的味道,不过后半部分,很明显对中华帝国是不平等的。
虽说有些差强人意,不过这是中华帝国自建立以来,第一个和洋人建立相对平等外交的条约,它意味着德意志帝国对全世界宣布抛弃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大清国,支持造反的刘奇一统中华。
巴兰德功成身退,他因娶了个美国女子,已不能担任外交要职,巴兰德本想推荐哈根作为他的继任者,不过德国内部对此有其他想法,认为哈根不足以担负此重任,准备以绅珂爵士,出任德国驻中华帝国首任公使,哈根将回到天津,出任总领事。
帝国这边,陈季同如愿以偿,拿到帝国皇帝的任命,作为首任驻德公使,重返欧洲。
双方这份条约,尚需德皇威廉二世的批准,这之后,绅珂才会上任,巴兰德以特使身份,将留在泰安,为后续事情做沟通准备,除此之外,哈根要协助巴兰德,详细勘定青岛租界的边界,在泰安选择使领馆的位置,同时,根据中国战局的变化,进行斡旋的先期工作。
某种程度上说,泰安条约改变了欧洲国家的远东政策,最直接的,便是日本没能在甲午年以小搏大,从而让威廉二世的黄*祸论流行欧洲。
德国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提升,利益不断扩大,让威廉二世的思维发生巨大转变,他虽然还是会提及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但更多时候,潜意识里已经把刘奇当做战略上的盟友来看待,毕竟刘奇给俄英法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对德国,何况德国这一次没有付出太多,便得到比历史上还要多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列强相比,独一份,显得非常突出。
虽说还有很多不平等,谭嗣同等人还是将这个条约视为外事上的一次胜利,由于刘奇治下没有报业媒体,民间对此事还一无所知,不过德国人却已经闻风而动。
战争让青岛这个港口成为中华大地耀眼的明珠,赌博成功的德国人在西洋国家中觅得先机,无数德国商人将目光投向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在德国,报纸刊登有关中国的消息越来越多,而且对登基称帝的刘奇多溢美之词,只因他对西方开放包容的态度,这就让有着数亿人的中国市场成为远超欧洲各国总和的一个庞大市场。
如今往返中国的货轮和客轮,已经占了德国海运两成,并正已惊人的速度攀升,作为早期的合作者,瑞记洋行可谓风生水起,若不是破虏军兵临上海,有占据此地的可能,当家人安若德都打算将总部般到青岛或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