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老帅离世
载津做梦都没想到,大清裱糊匠居然将这个窟窿又一次裱糊起来,他还眼巴巴的等着关外乱战一场,为此,他甚至放任关外的消息向中华大地蔓延。
整个十月,各方的目光都注视这东北这片土地,连山东的日本人都彻底停止了进攻,转为全面防御。
这不奇怪,事情太大了,一旦俄国和大清开战,整个局势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日本的角色就尴尬了,局面又要回到两年前,变成日本独自在山东和刘奇对战。
谭嗣同听闻此消息后,哈哈大笑,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何况他很敏锐的看到,这件事怎么做对大清国都是不利的,妥协必然要付出代价,以后江南清兵在英法来攻山东时,也会心存恐慌,万一和洋人有冲突,那就是替死鬼。若大清硬气起来,破虏军等于坐山观虎斗,任凭关外打得天翻地覆,也不关山东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谭嗣同也看到了英国和日本的尴尬境地,要不是依克唐阿是满人,是黑龙江将军,他都有心声援一番。
刘奇对此事的看法和谭嗣同差不多,不过他认为满清朝廷妥协是必然的,一个依克唐阿和关外混战相比,代价显然小很多,唯一的变数是俄国人是否想罢手。
有托德在,消息很快传回泰安,英国出面调停,俄国公使库满亲自前往锦州,最终,俄国人罢手了,至于付出什么代价,托德不清楚。
刘奇不知道,那库满说服阿列克塞耶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阿列克塞耶夫觉得,趁机占领整个东北利益巨大,李鸿章的让步都比不上这个,最终让阿列克塞耶夫罢手的原因,还是山海关一线诡异的情形和英法的态度。
库满明确告诉阿列克塞耶夫,一旦开战,英法必将退出,日本也独木难支,这种后果,阿列克塞耶夫必须自己承担。
光这个,阿列克塞耶夫并不怕,有中国东北在手,散了就散了,然而库满后续的话语他不能不重视。
库满认为,一旦开战,大清国必定要保东北的,这是大清的根基,全然不同于什么山东,更为重要的是,库满明确说刘奇不会在一旁看着,旅顺那场战事,刘奇不会善罢甘休,而以他曾经帮北洋水师的例子说,破虏军出关参战可能性非常大!
从库满的话语中,阿列克塞耶夫明白一点,中国东北并不是板上钉钉的肉,如果刘奇和大清联手,整个盛京他不见得站得住,光有吉林和黑龙江两个苦寒之地,不足以弥补他为此付出的代价,而大清和刘奇联手后的局面也难以估计,一旦附带损害了英法等国的远东利益,那么中东、近东都会发生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不管怎样,先解决了刘奇,再图大清,都是最好的选择…….”库满这句话,阿列克塞耶夫无法反驳,何况事情突然,他确实没有完全准备好。
阿列克塞耶夫罢手,等于事情解决了,虽说付出不小的代价,不过慈禧和光绪还是很满意李鸿章的临机决断,将一场危机化于无形,再说这次的代价既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至于依克唐阿?他为大清国交出性命,是应该的。
双方和解的消息自然没那么快传遍天下,得知此消息的谭嗣同也只能呵呵了,至于其对大清国造成的影响,当然不会像开战那样来得迅速和猛烈,只是这种内伤,有时候更为可怕。
这一年冬天,久病不起的彭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十一月四日,何涴婧让人将已经不能说话的彭起抬到刘奇房中,刘奇见义父如此,心中凄然,如果没有义父,他不会走到今天,这个老人,为他这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付出了所有的一切。
长跪在地,刘奇忍住眼中泪水,只是说着曾经的往事。彭起微微抬动了下手,何涴婧急忙上前,问道:“爹爹要说什么?”
“……”彭起微微动了动嘴唇,并没有清晰的声音。
“爹爹是要见莲儿么?”
彭起轻轻晃动头,眼睛往刘奇方向看。
“爹爹放心,大哥总会出来的。”
彭起再次轻轻晃动头,眼睛还是往刘奇方向看。
边上谭嗣同看着这一切,心中一动,两步来到床前:“彭副帅,您且放心,大王定能出来,大王定能登基坐天下!”
彭起脸上浮起一丝笑容,嘴里嚯嚯了几声。
刘奇终于忍不住流泪,在最后时刻,义父依然还操心他能否当皇帝。
李闰看彭起面有红润,知道他这心事放下,不会撑多久,她拉了拉谭嗣同衣袖,低声道:“让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待会吧。”
谭嗣同点点头,招呼众人离开,让武香、马夏等人带莲儿进去。
不到盏茶功夫,屋里传来何涴婧和刘奇的哭声,一代豪杰,破虏军副统帅,魂归天国,彭起这一生最辉煌的,就是他一时心动,保护刘奇,无意中帮刘奇改变了历史,虽然他没看到最终的结果,但没有他,或许什么都将不存在。
在他走的最后一刻,义子义女在身边,还有他彭家的后代,一位帝国的公主,他瞑目了。
彭起的葬礼隆重但不铺张,破虏军主将,政务高官,能来的都来了,还有义子义女,孙女,为他送行。刘奇的出现,让坊间有人说兰婧王病亡的消息不攻自破,不过也让不少人担心,刘奇全程都裹得严严实实,而且有专人搀扶,也未读祭文什么的,一切都是兰婧王妃代劳。
兰婧王还能撑多久?很多人疑问。
葬礼之后,外界不知道的是,谭嗣同与孙万林密商后,将武香、李德文等有限几人留在泰安,他们决定了一件事。
起头的,是谭嗣同,他如今已经恢复了本名,很多人这才知道,王同并非毫无来历,谭嗣同的心思,在彭起病亡那晚,就萌生了,他和夫人李闰先做了交流,李闰非常赞同他的想法。
谭嗣同非常清楚,彭起病亡,何涴婧失去了最有力的力量,民主共和之事,因前些日子的刻意准备,已有一些影响,一旦战事结束,有心人开始推波助澜,必定会坚定刘奇准备民主共和的心。
谭嗣同知道,这是刘奇的无奈之举,他不能等无法消除载津附体那一天,才开始准备,但这种事情一但动了,谭嗣同不能肯定,事情是否会朝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他本不是眷恋权利之人,刘奇付出这么多,他觉得不能对不起他。
和唐才常那一番谈话之后,谭嗣同觉得真走民主共和之路,危险并不亚于其他的路,以其这么走,不如更稳妥的走另一条。
而李闰说的更直接,若刘奇一辈子都出不了笼子,你让王妃和三个孩子怎么办?确实,可以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他们这些人总有死的一天,而且民主共和,谁知道新的领导者,会如何对待大王的孩子?要是有人忘恩负义,他们如何在九泉下和大王、王妃相聚?
由此,也就让谭嗣同将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一些想法连在一起,说直接点,就是两者兼顾,他想先推刘奇登基称帝,如果载津的威胁始终存在,那就看看能否辅佐太子,建立刘家江山。
这条路的变数就在于太子年幼,要想亲政,那也是十多年后的事情,解决之道,谭嗣同想到两个办法,一个是他想过的由何涴婧垂帘听政,另一个,就是效仿西洋一些国家,走君主立宪之路,以此来确保刘家是名义上的皇帝,从而达到马夏提出的要求。
真要走民主共和之路,谭嗣同认为也只有这一条路行得通,有这个想法,谭嗣同行动了,他趁着葬礼,和孙万林密商,孙万林当然双手赞同,他认为刘奇必须做皇帝,哪怕一天都行!而且辅佐太子也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不到万不得已,不搞民主共和,否则怎么向天下人交代?怎么向破虏军中对刘奇忠心耿耿的人交代?怎么向故去的彭副帅交代?怎么面对天下人敬仰的兰婧王妃?
留下李德文等人,除了要说这件事外,也是将刘奇遇到的困局,向贴心的一些人透露,由此也让下面不要被一些流言所影响,李德文、邱中会等人听闻此事,当真震惊的无以复加,想不到世间还有这种事情!
李德文直言不讳,他不管大王还能否露面,他心中,刘奇是天下唯一的君主,他誓死效忠,朱雀副主将曹方更是拍了桌子,他还没忘,武香带朱雀时,说过的那句话,朱雀誓死保卫大王,这是朱雀的责任,哪怕天下人全部抛弃大王,朱雀都不会,他的话语非常极端,就是下地狱,朱雀也是大王的兵马,照样杀尽十万阎罗!
邱中会虽说内心有些想法,不过大势之下,他不会逆水行舟,就这么,刘奇称帝,已经成为事实。
整个十月,各方的目光都注视这东北这片土地,连山东的日本人都彻底停止了进攻,转为全面防御。
这不奇怪,事情太大了,一旦俄国和大清开战,整个局势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日本的角色就尴尬了,局面又要回到两年前,变成日本独自在山东和刘奇对战。
谭嗣同听闻此消息后,哈哈大笑,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何况他很敏锐的看到,这件事怎么做对大清国都是不利的,妥协必然要付出代价,以后江南清兵在英法来攻山东时,也会心存恐慌,万一和洋人有冲突,那就是替死鬼。若大清硬气起来,破虏军等于坐山观虎斗,任凭关外打得天翻地覆,也不关山东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谭嗣同也看到了英国和日本的尴尬境地,要不是依克唐阿是满人,是黑龙江将军,他都有心声援一番。
刘奇对此事的看法和谭嗣同差不多,不过他认为满清朝廷妥协是必然的,一个依克唐阿和关外混战相比,代价显然小很多,唯一的变数是俄国人是否想罢手。
有托德在,消息很快传回泰安,英国出面调停,俄国公使库满亲自前往锦州,最终,俄国人罢手了,至于付出什么代价,托德不清楚。
刘奇不知道,那库满说服阿列克塞耶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阿列克塞耶夫觉得,趁机占领整个东北利益巨大,李鸿章的让步都比不上这个,最终让阿列克塞耶夫罢手的原因,还是山海关一线诡异的情形和英法的态度。
库满明确告诉阿列克塞耶夫,一旦开战,英法必将退出,日本也独木难支,这种后果,阿列克塞耶夫必须自己承担。
光这个,阿列克塞耶夫并不怕,有中国东北在手,散了就散了,然而库满后续的话语他不能不重视。
库满认为,一旦开战,大清国必定要保东北的,这是大清的根基,全然不同于什么山东,更为重要的是,库满明确说刘奇不会在一旁看着,旅顺那场战事,刘奇不会善罢甘休,而以他曾经帮北洋水师的例子说,破虏军出关参战可能性非常大!
从库满的话语中,阿列克塞耶夫明白一点,中国东北并不是板上钉钉的肉,如果刘奇和大清联手,整个盛京他不见得站得住,光有吉林和黑龙江两个苦寒之地,不足以弥补他为此付出的代价,而大清和刘奇联手后的局面也难以估计,一旦附带损害了英法等国的远东利益,那么中东、近东都会发生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不管怎样,先解决了刘奇,再图大清,都是最好的选择…….”库满这句话,阿列克塞耶夫无法反驳,何况事情突然,他确实没有完全准备好。
阿列克塞耶夫罢手,等于事情解决了,虽说付出不小的代价,不过慈禧和光绪还是很满意李鸿章的临机决断,将一场危机化于无形,再说这次的代价既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至于依克唐阿?他为大清国交出性命,是应该的。
双方和解的消息自然没那么快传遍天下,得知此消息的谭嗣同也只能呵呵了,至于其对大清国造成的影响,当然不会像开战那样来得迅速和猛烈,只是这种内伤,有时候更为可怕。
这一年冬天,久病不起的彭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十一月四日,何涴婧让人将已经不能说话的彭起抬到刘奇房中,刘奇见义父如此,心中凄然,如果没有义父,他不会走到今天,这个老人,为他这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付出了所有的一切。
长跪在地,刘奇忍住眼中泪水,只是说着曾经的往事。彭起微微抬动了下手,何涴婧急忙上前,问道:“爹爹要说什么?”
“……”彭起微微动了动嘴唇,并没有清晰的声音。
“爹爹是要见莲儿么?”
彭起轻轻晃动头,眼睛往刘奇方向看。
“爹爹放心,大哥总会出来的。”
彭起再次轻轻晃动头,眼睛还是往刘奇方向看。
边上谭嗣同看着这一切,心中一动,两步来到床前:“彭副帅,您且放心,大王定能出来,大王定能登基坐天下!”
彭起脸上浮起一丝笑容,嘴里嚯嚯了几声。
刘奇终于忍不住流泪,在最后时刻,义父依然还操心他能否当皇帝。
李闰看彭起面有红润,知道他这心事放下,不会撑多久,她拉了拉谭嗣同衣袖,低声道:“让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待会吧。”
谭嗣同点点头,招呼众人离开,让武香、马夏等人带莲儿进去。
不到盏茶功夫,屋里传来何涴婧和刘奇的哭声,一代豪杰,破虏军副统帅,魂归天国,彭起这一生最辉煌的,就是他一时心动,保护刘奇,无意中帮刘奇改变了历史,虽然他没看到最终的结果,但没有他,或许什么都将不存在。
在他走的最后一刻,义子义女在身边,还有他彭家的后代,一位帝国的公主,他瞑目了。
彭起的葬礼隆重但不铺张,破虏军主将,政务高官,能来的都来了,还有义子义女,孙女,为他送行。刘奇的出现,让坊间有人说兰婧王病亡的消息不攻自破,不过也让不少人担心,刘奇全程都裹得严严实实,而且有专人搀扶,也未读祭文什么的,一切都是兰婧王妃代劳。
兰婧王还能撑多久?很多人疑问。
葬礼之后,外界不知道的是,谭嗣同与孙万林密商后,将武香、李德文等有限几人留在泰安,他们决定了一件事。
起头的,是谭嗣同,他如今已经恢复了本名,很多人这才知道,王同并非毫无来历,谭嗣同的心思,在彭起病亡那晚,就萌生了,他和夫人李闰先做了交流,李闰非常赞同他的想法。
谭嗣同非常清楚,彭起病亡,何涴婧失去了最有力的力量,民主共和之事,因前些日子的刻意准备,已有一些影响,一旦战事结束,有心人开始推波助澜,必定会坚定刘奇准备民主共和的心。
谭嗣同知道,这是刘奇的无奈之举,他不能等无法消除载津附体那一天,才开始准备,但这种事情一但动了,谭嗣同不能肯定,事情是否会朝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他本不是眷恋权利之人,刘奇付出这么多,他觉得不能对不起他。
和唐才常那一番谈话之后,谭嗣同觉得真走民主共和之路,危险并不亚于其他的路,以其这么走,不如更稳妥的走另一条。
而李闰说的更直接,若刘奇一辈子都出不了笼子,你让王妃和三个孩子怎么办?确实,可以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他们这些人总有死的一天,而且民主共和,谁知道新的领导者,会如何对待大王的孩子?要是有人忘恩负义,他们如何在九泉下和大王、王妃相聚?
由此,也就让谭嗣同将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一些想法连在一起,说直接点,就是两者兼顾,他想先推刘奇登基称帝,如果载津的威胁始终存在,那就看看能否辅佐太子,建立刘家江山。
这条路的变数就在于太子年幼,要想亲政,那也是十多年后的事情,解决之道,谭嗣同想到两个办法,一个是他想过的由何涴婧垂帘听政,另一个,就是效仿西洋一些国家,走君主立宪之路,以此来确保刘家是名义上的皇帝,从而达到马夏提出的要求。
真要走民主共和之路,谭嗣同认为也只有这一条路行得通,有这个想法,谭嗣同行动了,他趁着葬礼,和孙万林密商,孙万林当然双手赞同,他认为刘奇必须做皇帝,哪怕一天都行!而且辅佐太子也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不到万不得已,不搞民主共和,否则怎么向天下人交代?怎么向破虏军中对刘奇忠心耿耿的人交代?怎么向故去的彭副帅交代?怎么面对天下人敬仰的兰婧王妃?
留下李德文等人,除了要说这件事外,也是将刘奇遇到的困局,向贴心的一些人透露,由此也让下面不要被一些流言所影响,李德文、邱中会等人听闻此事,当真震惊的无以复加,想不到世间还有这种事情!
李德文直言不讳,他不管大王还能否露面,他心中,刘奇是天下唯一的君主,他誓死效忠,朱雀副主将曹方更是拍了桌子,他还没忘,武香带朱雀时,说过的那句话,朱雀誓死保卫大王,这是朱雀的责任,哪怕天下人全部抛弃大王,朱雀都不会,他的话语非常极端,就是下地狱,朱雀也是大王的兵马,照样杀尽十万阎罗!
邱中会虽说内心有些想法,不过大势之下,他不会逆水行舟,就这么,刘奇称帝,已经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