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资政新篇
人需要有目标,国家同样如此,像满清就是没有目标,或者说目标就只是保持满人的统治。
那么这个国家从诞生之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持他满族的统治,所以限制火器,大兴文字狱,不思进取,只求能保持统治,自然就会使得整个文明停滞甚至落后。
王彦认为国家是需要目标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追求天下太平,这么空洞的东西,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说富国强兵,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朝廷在行政上,就能围绕这个目标迅速运转,开商路鼓励商业,训练新军,制造新的器械,王朝会表现出巨大的活力。
以前的王朝,大多是出了问题,再去想解决之策,很少主动去设定一个目标,只求眼下太平。
一个王朝,有目标时与没有目标时,是大不一样的。秦说要变法图强,六世而横扫六合。
变法和改变,应该是时刻进行的,因为整个社会的活动是运动的,不去紧跟它的步子,一旦停止改变,安于现状,那么时间一久,等问题严重了,再变怕就来不及了。
王彦在《资政新篇》中,对内阁的一些改变,主要的宗旨就是让内阁有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保持活力。
明朝的每个阁臣一般都是领一部的堂官,如户部尚书在入阁前,在议事堂做预案时,就必须声明他入阁之后,朝廷的赋税一年要增加多少,或者开垦多少土地,人口增长多少,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数值上来。
如果不能完成,官员考核时,那该贬官就贬官,该放到地方就放到地方。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内阁大学士行政的积极性,加强了官员间的竞争,并且被赶到地方做官之后的官员,再以政绩回到中央时,因为了解民情和有治理一方的经验,行政能力定然更强,这样内阁里就能保证始终都有能臣存在。
以前大学士只要未犯错,国内也很稳定,就可以一直待在内阁,但是现在只要政绩比之前任没有进步,那就可能被拿下来。
大明那么多官员,内阁学士就七位,好多官员也想做上相位。
这就活跃了官场的气氛,纠正了风气。官员们只要政绩显著,就能封侯拜相,他们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绩的竞争上,也能防制东林这样光说不干的集团重新出来。
如果内阁大学士,一屁股坐十年,下面的人爬不上来,恐怕会有很大的怨气,要么对上升不抱希望,对行政懈怠,要么就郁郁不得志,对朝廷怀有怨言。
这样一来,即便是同一党内,竞争也会激烈起来,毕竟大学生大家都想做。
政绩和完成度,也将成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一个县如果人口没有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蒙学童生数目减少,县官也要往下面降职。
这样做,就是逼着官员必须要有目标,使得他们不能懈怠。
官员对此自然不喜,但王彦刚收复神京,进位监国,基本没有人敢这时反对。
除了内阁和官场上的改变之外,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放在了编户齐民上。
随着原来明朝社会结构的解体,大量百姓涌入城市,王彦觉得因该重新普查人口,并且在与王夫之所提的归义和汉籍制度的基础上,对于汉籍进一步细分,按着功名、资产或者缴纳赋税,将汉籍之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或者更多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收取税收,安排劳役和享有一些权益。
整个《资政新篇》为绕这两个大方面,规定了许多新的政策。
如开篇第一条,皇帝将国事委任监国,此后一切政令都由朝廷来发布。
这是整个改革的基础,他防止了皇帝因为个人喜好,升降提拔官员,也废除了皇帝不经过司法,就拿办官员的权力,如此朝廷的命令,就是唯一的命令,改革才有权威。
这本身就是对内阁有利,一代人之后,这就能成为明朝朝野的共识。
第二条,议事堂下派官员,到地方巡视,上户籍的汉民,有资格可以向议事堂官员提出各种建议和问题,而议事堂官员有责任将问题反映到朝廷,对朝廷的行政提出质疑。
这里上户籍也并非固定,朝廷一年或者三年一统计,破产的降级,下户籍也可以升到上户籍。
户籍上分户别,除了减轻平民承担的赋税之外,也可以调高商贾的地位,鼓励商业。
商人纳税多,就能评为上户,与有功名的士人,还有乡绅地主一起挤身上户,提高了社会地位。
第三条,对大明律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明朝的法律。
第四条,鼓励各省,加宽官道,开采矿山,冶炼金属,鼓励商业,朝廷恢复驿站,用于传递政令,准许民间通过驿站传递书信和运输货物,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第五条,各省开办学馆,各县须有官办蒙学。南京国子监、各省学需要教授杂学。科举上不限于八股、乡会试及生童考试,当有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等试题。
第六条,开发辽东,迁民填辽,以及边疆地区,稳定版图。
第七条,训练陆师、水师,建造战船,保持商路通畅。
第八条,恢复宋制礼节。
第九条,鼓励发明,奖赏保荐格致人才·····
《资政新篇》只是王彦颁发的大致的施政纲要,是他给大明朝定下的诸多目标,其中许多条款还需要议事堂磋商,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算是点燃了,并且立刻就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和激烈的讨论,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户籍的改革。
在第一把火刚点起来,王彦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把火,准备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毕竟他进位监国,下面的人也需要奖赏,不能含糊。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疆场搏杀,还助王彦登上监国宝座,说他们只是为了光复河山,为国尽忠,那就有些扯淡了,他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实际的封赏。
王彦这点自然清楚,不过这次封赏却不简单,因为此次出征,明军动用三十多万人马,光是要升官的将校就有千人之多,统计起来十分麻烦,但是王彦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他必须上心一些,所以向议事堂提交了《资政新篇》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赶来内阁。
王彦虽然进位监国,但是南京朝廷的运转模式却没有改变。
下午时,王彦来到文渊阁,他身份尊崇,打他一进来,上至阁臣,下到小吏,都要行礼。
他刚走进文渊阁,张煌言也匆匆进门,他走得急没注意到王彦,王彦见此不禁叫道:“玄著何事惊慌?”
听到他出声,张煌言才停下步子,他看到王彦后微微一愣,作揖行礼道:“臣见过监国!”
王彦看他手上拿了个本子,于是手指着问道:“有什么紧急军情?是金国还是蒙古有异动?”
在灭了满清之后,在王彦看来,明朝的威胁,就只有这两个了。
张煌言却道:“回禀监国,是南洋,荷夷在巴达维亚大肆杀害我大明商贾,已经死了上千人!”
那么这个国家从诞生之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持他满族的统治,所以限制火器,大兴文字狱,不思进取,只求能保持统治,自然就会使得整个文明停滞甚至落后。
王彦认为国家是需要目标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追求天下太平,这么空洞的东西,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说富国强兵,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朝廷在行政上,就能围绕这个目标迅速运转,开商路鼓励商业,训练新军,制造新的器械,王朝会表现出巨大的活力。
以前的王朝,大多是出了问题,再去想解决之策,很少主动去设定一个目标,只求眼下太平。
一个王朝,有目标时与没有目标时,是大不一样的。秦说要变法图强,六世而横扫六合。
变法和改变,应该是时刻进行的,因为整个社会的活动是运动的,不去紧跟它的步子,一旦停止改变,安于现状,那么时间一久,等问题严重了,再变怕就来不及了。
王彦在《资政新篇》中,对内阁的一些改变,主要的宗旨就是让内阁有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保持活力。
明朝的每个阁臣一般都是领一部的堂官,如户部尚书在入阁前,在议事堂做预案时,就必须声明他入阁之后,朝廷的赋税一年要增加多少,或者开垦多少土地,人口增长多少,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数值上来。
如果不能完成,官员考核时,那该贬官就贬官,该放到地方就放到地方。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内阁大学士行政的积极性,加强了官员间的竞争,并且被赶到地方做官之后的官员,再以政绩回到中央时,因为了解民情和有治理一方的经验,行政能力定然更强,这样内阁里就能保证始终都有能臣存在。
以前大学士只要未犯错,国内也很稳定,就可以一直待在内阁,但是现在只要政绩比之前任没有进步,那就可能被拿下来。
大明那么多官员,内阁学士就七位,好多官员也想做上相位。
这就活跃了官场的气氛,纠正了风气。官员们只要政绩显著,就能封侯拜相,他们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绩的竞争上,也能防制东林这样光说不干的集团重新出来。
如果内阁大学士,一屁股坐十年,下面的人爬不上来,恐怕会有很大的怨气,要么对上升不抱希望,对行政懈怠,要么就郁郁不得志,对朝廷怀有怨言。
这样一来,即便是同一党内,竞争也会激烈起来,毕竟大学生大家都想做。
政绩和完成度,也将成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一个县如果人口没有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蒙学童生数目减少,县官也要往下面降职。
这样做,就是逼着官员必须要有目标,使得他们不能懈怠。
官员对此自然不喜,但王彦刚收复神京,进位监国,基本没有人敢这时反对。
除了内阁和官场上的改变之外,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放在了编户齐民上。
随着原来明朝社会结构的解体,大量百姓涌入城市,王彦觉得因该重新普查人口,并且在与王夫之所提的归义和汉籍制度的基础上,对于汉籍进一步细分,按着功名、资产或者缴纳赋税,将汉籍之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或者更多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收取税收,安排劳役和享有一些权益。
整个《资政新篇》为绕这两个大方面,规定了许多新的政策。
如开篇第一条,皇帝将国事委任监国,此后一切政令都由朝廷来发布。
这是整个改革的基础,他防止了皇帝因为个人喜好,升降提拔官员,也废除了皇帝不经过司法,就拿办官员的权力,如此朝廷的命令,就是唯一的命令,改革才有权威。
这本身就是对内阁有利,一代人之后,这就能成为明朝朝野的共识。
第二条,议事堂下派官员,到地方巡视,上户籍的汉民,有资格可以向议事堂官员提出各种建议和问题,而议事堂官员有责任将问题反映到朝廷,对朝廷的行政提出质疑。
这里上户籍也并非固定,朝廷一年或者三年一统计,破产的降级,下户籍也可以升到上户籍。
户籍上分户别,除了减轻平民承担的赋税之外,也可以调高商贾的地位,鼓励商业。
商人纳税多,就能评为上户,与有功名的士人,还有乡绅地主一起挤身上户,提高了社会地位。
第三条,对大明律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明朝的法律。
第四条,鼓励各省,加宽官道,开采矿山,冶炼金属,鼓励商业,朝廷恢复驿站,用于传递政令,准许民间通过驿站传递书信和运输货物,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第五条,各省开办学馆,各县须有官办蒙学。南京国子监、各省学需要教授杂学。科举上不限于八股、乡会试及生童考试,当有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等试题。
第六条,开发辽东,迁民填辽,以及边疆地区,稳定版图。
第七条,训练陆师、水师,建造战船,保持商路通畅。
第八条,恢复宋制礼节。
第九条,鼓励发明,奖赏保荐格致人才·····
《资政新篇》只是王彦颁发的大致的施政纲要,是他给大明朝定下的诸多目标,其中许多条款还需要议事堂磋商,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算是点燃了,并且立刻就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和激烈的讨论,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户籍的改革。
在第一把火刚点起来,王彦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把火,准备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毕竟他进位监国,下面的人也需要奖赏,不能含糊。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疆场搏杀,还助王彦登上监国宝座,说他们只是为了光复河山,为国尽忠,那就有些扯淡了,他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实际的封赏。
王彦这点自然清楚,不过这次封赏却不简单,因为此次出征,明军动用三十多万人马,光是要升官的将校就有千人之多,统计起来十分麻烦,但是王彦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他必须上心一些,所以向议事堂提交了《资政新篇》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赶来内阁。
王彦虽然进位监国,但是南京朝廷的运转模式却没有改变。
下午时,王彦来到文渊阁,他身份尊崇,打他一进来,上至阁臣,下到小吏,都要行礼。
他刚走进文渊阁,张煌言也匆匆进门,他走得急没注意到王彦,王彦见此不禁叫道:“玄著何事惊慌?”
听到他出声,张煌言才停下步子,他看到王彦后微微一愣,作揖行礼道:“臣见过监国!”
王彦看他手上拿了个本子,于是手指着问道:“有什么紧急军情?是金国还是蒙古有异动?”
在灭了满清之后,在王彦看来,明朝的威胁,就只有这两个了。
张煌言却道:“回禀监国,是南洋,荷夷在巴达维亚大肆杀害我大明商贾,已经死了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