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历史规律
战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原王朝想要进取,想要保住疆土,没有战马可不行。
汉唐都有大量的战马,就连宋朝马匹也不少,多的时候有二十万匹,但是没有好的养马地,战马需要奔驰,而不是圈养,所以合格的马匹并不多,加上宋要面对的敌人,远远比汉唐时候的难以对付,因而一直处于下风。
汉唐时,中原王朝掌握炼铁技术,骑兵穿铁甲射铁箭,而北方游牧名族生产力极其低下,箭头多是骨头磨成,装备上差距太远,抗击天灾的能力也弱,一场风暴就能灭掉一个部落。
到了宋时,所面对的敌人,已经是国家,而不是部落,宋会炼铁,辽金夏元也会,他们也有大量的工匠,大量的作坊来制作武器,他们已经从落后的部落,进化成为国家,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既有游牧渔猎民族的善战,又有了农耕民族的技术,这便难以对付了。
明朝现在面临的情况,与宋差不多,他的对手不是落后的部落,而是掌握了汉族技艺,控制大片耕地的国家。
面对这样的对手,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技术上的优点,同时也要学习敌人的长处,所以战马必然少不了。
兵部提出每年追加一百五十万百银,虽然在各部的要求下被消减,但是最后还是保持了八十万两的追加,用于购买种马和战马养殖。
八十万两,可以养三万精兵,但是用到马匹上大概也就能养五六千匹的样子。
这个花费比北宋养六千匹战马一年花费五十万贯,成本还要高上许多。
明朝比不上宋朝富裕,财政上有些吃不消,现在只能以育种繁殖为主,减少购买,等到朝廷打破北方封锁,获得更好的牧马之地和马匹来源之后,再来大肆购买便宜的战马。
这样一看,明朝近期的许多决策,都可以联系起来,并不是单一存在,朝廷的重心从与清军作战,转移到西南,就是必然了。
战马的事情敲定之后,陈邦彦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现在陈述第三条,关于重设五军都督府,将官按期调动,打破各个派系间的壁垒,避免形成藩镇,诸位可有什么异议?”
任何王朝,军队听命于中央,王朝的根基才能稳固。
从汉代朝开始,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与军队失去控制有关系。
东汉末年,豪强并立,本质上都是军阀,此后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所有的朝代颠覆,基本都是权臣,军阀掌握军队,军队不在听命于王朝所至。
如司马氏,宋齐梁陈都是篡位得来,隋末表面是亡于百姓不满,实则是炀帝太过心急打压关陇军事贵族,导致他们背叛所至,唐末藩镇就不必再提,这其中都有军队的身影。
这个问题,一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统武,才得以解决,但也带了一些副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尚武的精神,自此遭受了遏制。
明朝现在军队的情况,实际上是等于三大藩镇,继续发展下去,必然阻碍朝廷加强中央集权,而中国自古为一统一大国,要维持偌大的疆域,又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存在,否则将是一片散沙,内斗不休。
王彦早就想对军队动手,包括他属下的五忠军,各个将领长期掌控同一支军队,这是当权者最为忌讳的事情,王彦也不例外。
人心最为复杂,也最为无常,五忠军各部能将他扶上摄政亲王的宝座,那他属下的将领,也可能被他们的属下,推上来,取代他,然后又被属下的属下继续取代,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唐末和五代十国那么混乱的根源。
这不是他做了皇帝就能解决,他得国不正,怎么上去的,下面的人都看得着,难免会有人有样学样。
他除了大杀功臣,就只能将军队给控制起来,而这又有一个大问题,功臣们会不会老实让你杀,特别是眼下明朝军队本来就派系林立,是不是所有帝王都能有宋太祖的能力,而属下将领会不会束手就擒,这都不一定。
看历史,其实有一定规律可寻,从中可以看到人心,读到人心。
秦、晋、隋,这些短命王朝,能结束乱世,源自于天下久战,人心思定,而他们为何又迅速灭亡,可能是还有不少人心中不甘,不服气,有野心,是一个反弹,还要折腾一下,等天下人彻底累了,才能真正安定一段时间。
宋朝之前,天下被武人祸害那么久,也正是那时,异族崛起,天下对于武人的厌恶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宋大祖限制武人才能成功,是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因素存在,并不是真的一句话,就能让所有武人交权。
天下之势,物极必反,随着宋明两代对武人的打压,武将的地位已经降低到谷底,到了现在,天下大乱之际,武将的位置必然反弹。
如果按照历史规律,到了清末民国,武人的地位将达到顶点,也迎来了一场新的混乱。
控制军队不能太迟,也不能太早,王彦考虑再三,如果不尽早控制,不说他手下五忠军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鲁王和金声桓、郑成功肯定都会成为大军阀。
这次明军大规模调动,王彦将王得仁调到四川,将孙守法调到南阳,便是一个信号,这都是楚党的地盘。
明军之前有个潜规则,江南和淮南这样的新占区域除外,湖广、两广等地是楚党传统的势力范围,拥唐派和浙系的军队,是不能进驻的,同样楚党的军队,也不能开进江西、福建和浙江。
这次调动王彦让拥唐派的军队进入楚党的地盘,也就代表着下次楚党的军队也能开进江西、福建。
陈邦彦说完,堂内众人就议论起来,但场上的文臣并没有人出声反对。
“啪啪”两声云板的清脆声响起,唐王将众人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条议案,孤王反对。眼下正是大战之时,这个时候调换将领,容易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影响军队战力,并不可取!”
他说完,鲁王也沉着脸沉声说道:“孤也反对此议。神京未复,现在就改革军队,是不是太心急了。而且这条议案关系军队,孤认为不能光由我们决定,必须要参考将领们的意见。如果不问问各个将领,万一他们不满,发生哗变怎么办?”
文官集团乐于限制军队,这就使得唐鲁两派的大臣,大多支持这条议案,鲁王只能将军队拉进来,看看王彦怎么和他属下谈。
一旁王彦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此事阻力必然很大,也料到唐鲁会反对,他听了鲁王的话,脸色不禁一沉,鲁王不仅不赞成,言语中还有威胁之意,暗示他如果冒然改变,他可能唆使军队哗变。
(感谢曼珠沙华君莫伤的500,山前石为路,桥上行走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汉唐都有大量的战马,就连宋朝马匹也不少,多的时候有二十万匹,但是没有好的养马地,战马需要奔驰,而不是圈养,所以合格的马匹并不多,加上宋要面对的敌人,远远比汉唐时候的难以对付,因而一直处于下风。
汉唐时,中原王朝掌握炼铁技术,骑兵穿铁甲射铁箭,而北方游牧名族生产力极其低下,箭头多是骨头磨成,装备上差距太远,抗击天灾的能力也弱,一场风暴就能灭掉一个部落。
到了宋时,所面对的敌人,已经是国家,而不是部落,宋会炼铁,辽金夏元也会,他们也有大量的工匠,大量的作坊来制作武器,他们已经从落后的部落,进化成为国家,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既有游牧渔猎民族的善战,又有了农耕民族的技术,这便难以对付了。
明朝现在面临的情况,与宋差不多,他的对手不是落后的部落,而是掌握了汉族技艺,控制大片耕地的国家。
面对这样的对手,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技术上的优点,同时也要学习敌人的长处,所以战马必然少不了。
兵部提出每年追加一百五十万百银,虽然在各部的要求下被消减,但是最后还是保持了八十万两的追加,用于购买种马和战马养殖。
八十万两,可以养三万精兵,但是用到马匹上大概也就能养五六千匹的样子。
这个花费比北宋养六千匹战马一年花费五十万贯,成本还要高上许多。
明朝比不上宋朝富裕,财政上有些吃不消,现在只能以育种繁殖为主,减少购买,等到朝廷打破北方封锁,获得更好的牧马之地和马匹来源之后,再来大肆购买便宜的战马。
这样一看,明朝近期的许多决策,都可以联系起来,并不是单一存在,朝廷的重心从与清军作战,转移到西南,就是必然了。
战马的事情敲定之后,陈邦彦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现在陈述第三条,关于重设五军都督府,将官按期调动,打破各个派系间的壁垒,避免形成藩镇,诸位可有什么异议?”
任何王朝,军队听命于中央,王朝的根基才能稳固。
从汉代朝开始,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与军队失去控制有关系。
东汉末年,豪强并立,本质上都是军阀,此后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所有的朝代颠覆,基本都是权臣,军阀掌握军队,军队不在听命于王朝所至。
如司马氏,宋齐梁陈都是篡位得来,隋末表面是亡于百姓不满,实则是炀帝太过心急打压关陇军事贵族,导致他们背叛所至,唐末藩镇就不必再提,这其中都有军队的身影。
这个问题,一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统武,才得以解决,但也带了一些副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尚武的精神,自此遭受了遏制。
明朝现在军队的情况,实际上是等于三大藩镇,继续发展下去,必然阻碍朝廷加强中央集权,而中国自古为一统一大国,要维持偌大的疆域,又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存在,否则将是一片散沙,内斗不休。
王彦早就想对军队动手,包括他属下的五忠军,各个将领长期掌控同一支军队,这是当权者最为忌讳的事情,王彦也不例外。
人心最为复杂,也最为无常,五忠军各部能将他扶上摄政亲王的宝座,那他属下的将领,也可能被他们的属下,推上来,取代他,然后又被属下的属下继续取代,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唐末和五代十国那么混乱的根源。
这不是他做了皇帝就能解决,他得国不正,怎么上去的,下面的人都看得着,难免会有人有样学样。
他除了大杀功臣,就只能将军队给控制起来,而这又有一个大问题,功臣们会不会老实让你杀,特别是眼下明朝军队本来就派系林立,是不是所有帝王都能有宋太祖的能力,而属下将领会不会束手就擒,这都不一定。
看历史,其实有一定规律可寻,从中可以看到人心,读到人心。
秦、晋、隋,这些短命王朝,能结束乱世,源自于天下久战,人心思定,而他们为何又迅速灭亡,可能是还有不少人心中不甘,不服气,有野心,是一个反弹,还要折腾一下,等天下人彻底累了,才能真正安定一段时间。
宋朝之前,天下被武人祸害那么久,也正是那时,异族崛起,天下对于武人的厌恶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宋大祖限制武人才能成功,是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因素存在,并不是真的一句话,就能让所有武人交权。
天下之势,物极必反,随着宋明两代对武人的打压,武将的地位已经降低到谷底,到了现在,天下大乱之际,武将的位置必然反弹。
如果按照历史规律,到了清末民国,武人的地位将达到顶点,也迎来了一场新的混乱。
控制军队不能太迟,也不能太早,王彦考虑再三,如果不尽早控制,不说他手下五忠军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鲁王和金声桓、郑成功肯定都会成为大军阀。
这次明军大规模调动,王彦将王得仁调到四川,将孙守法调到南阳,便是一个信号,这都是楚党的地盘。
明军之前有个潜规则,江南和淮南这样的新占区域除外,湖广、两广等地是楚党传统的势力范围,拥唐派和浙系的军队,是不能进驻的,同样楚党的军队,也不能开进江西、福建和浙江。
这次调动王彦让拥唐派的军队进入楚党的地盘,也就代表着下次楚党的军队也能开进江西、福建。
陈邦彦说完,堂内众人就议论起来,但场上的文臣并没有人出声反对。
“啪啪”两声云板的清脆声响起,唐王将众人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条议案,孤王反对。眼下正是大战之时,这个时候调换将领,容易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影响军队战力,并不可取!”
他说完,鲁王也沉着脸沉声说道:“孤也反对此议。神京未复,现在就改革军队,是不是太心急了。而且这条议案关系军队,孤认为不能光由我们决定,必须要参考将领们的意见。如果不问问各个将领,万一他们不满,发生哗变怎么办?”
文官集团乐于限制军队,这就使得唐鲁两派的大臣,大多支持这条议案,鲁王只能将军队拉进来,看看王彦怎么和他属下谈。
一旁王彦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此事阻力必然很大,也料到唐鲁会反对,他听了鲁王的话,脸色不禁一沉,鲁王不仅不赞成,言语中还有威胁之意,暗示他如果冒然改变,他可能唆使军队哗变。
(感谢曼珠沙华君莫伤的500,山前石为路,桥上行走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