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绛州总管一职设立,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原来李渊是以李元吉为并州总管,总督山西十五州兵马的,但是李元吉在晋阳一战之中,表现可谓丢尽了李家脸sè。现在李元吉并州总管肯定保不住了,至于绛州总管更是没有他的份。
  李渊让李世民出兵收复河东,将蒲、陕、河北诸总管兵皆受其节度,山西兵马自也在李世民节制之下。但现在李渊调李世民回长安,击破薛举,但却将另设立绛州总管,显然要将兵权从李世民手中收回去。
  这点即便是李世民,心底也有几分隐隐的不快。
  但是现在总督山西军务人选,就值得商榷了,李渊用人颇为任人唯亲,从他处置安排就知。
  这一次李重九来攻晋阳时,四子齐王李元吉并州总管,总督十五州军事,二子秦王李世民率数万唐军与薛举交战,堂侄河间郡王李孝恭率数万唐军南入川蜀。
  所以李唐的兵权,都集在李渊几个子女,亲族身上。
  所以要设立绛州总管代替并州总管,人选必是李渊亲族,想来想去也只有三个人选可以担当。
  一位李渊的从弟,现居淮安王,右翊卫大将军的李神通,还有一位就是蒲、绛,隰三州总管,李渊的堂侄,襄武王李琛,最后就是平阳公主李芷婉了。
  但这一次郭子武在这个场合参李芷婉,显然是不yu她能为绛州总管。
  房玄龄向李世民言道:“天子收去兵权,这乃是帝王的制衡之术,秦王倒是不必介怀。”
  李世民言道:“我当然知道,只是郭子武这厮居然敢参吾妹,不知是谁给他熊心豹子胆!”
  房玄龄言道:“是,秦王,郭子武此战不利,我们可以在圣上面前参他殆战之罪。”
  李世民点点头言道:“好,此事交给你去办,以后我不想再见到此人了。”
  房玄龄笑道:“小事而已。”
  此后李世民留下襄武王李琛,西河公一并镇守绛州,隰州,姜宝谊,刘季真镇守石州后,率大军从太原郡返回。
  而另一边李芷婉,李元吉知李世民退兵后,李芷婉亦率大军返回。
  身在晋阳的李重九闻之,李世民,李芷婉同时退兵,但此消息也在他的意料之中的。
  当下李重九在晋阳城内四门张榜安民,同时亦宣布太原郡为其治下。
  太原郡有县十五,在大业七年时户数达到十七万五千之多。
  大业七年后,突厥寇边,李渊晋阳起兵,太原也不复大业处时,特别是突厥,刘武周,梁师都时常寇边,劫掠人口。李渊不敢惹怒突厥,一直是忍气吞声,现在太原虽已不复大业七年时盛况,但毕竟底蕴深厚,还是北方大都。
  隋书评价太原,言其地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
  殷阜就是富足,不仅物产丰富,百姓富足,比李重九治下的涿郡更繁华三分。
  至于人物,太原能推为郡望,领袖士族的,当属太原王氏,太原温氏。
  太原温氏不必多说,而太原王氏却亦不用介绍,乃是五姓七望之一,天下的一流门阀。
  正所谓天下王氏出太原,如东晋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不过现在太原王氏已不复当初,大业初年,汉王杨谅在太原起兵谋反,太原王氏站错了队,杨谅谋反被平定后,遭到杨广的清算。
  太原王氏之人不少被杀,被流放,早已是不复当初的声势了。
  在攻打太原之前,李重九就已想到了安抚太原士族之法。
  就在李世民退兵的第三ri,上谷郡郡守苏素带着一百多骑,从上谷赶至了晋阳城下。
  苏素望着晋阳城的巍巍的城门感慨良多,当年李家镖局的太原分镖局就在晋阳,在此他也算渡过数年光yin,现在他是来太原郡走马上任的。
  他与李重九都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对于太原郡的乡土人情,幽州军内没人比他们更熟知这里。
  当然苏素心知,李重九让苏素来太原郡坐镇,还因为他原先乃是河汾门下,乃大儒王通的门人。
  王通就是出身太原王氏,故而苏素与太原王氏中人交往颇多。
  苏素来到后,李重九当下向太原各士族发出邀请,请他们于晋阳宫夜宴。
  太原各士族不敢怠慢,皆是一并前来。
  太原王氏出面的,乃是王珪。王珪曾祖乃是王神念,梁成王时王神念与其子王僧辩一并投奔南朝。后王僧辩成为南梁权臣,若非败于陈霸先之手,亦是半壁江山之主。
  王珪年轻时就被族长上下期待,被其叔父王頍言及,吾家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王頍正乃是王僧辩之子,王頍还有一兄长名为王颁,曾随韩擒虎灭陈。灭陈后,王颁掘开陈霸先之墓,将其尸首焚化成灰,再和水吞之。
  之后杨谅谋反,以王珪的叔父王頍,南朝萧摩诃为心腹。杨谅兵败之后,王頍,萧摩诃具死,王珪被连坐,随亡命四处。至隋灭之后王珪方才返家。
  来晋阳宫赴宴,王珪心底颇为忐忑,他对于统领幽州军打下晋阳的李重九还是颇为陌生,只知其虽出身寒微,但因在雁门立功而拜冠军侯,年少成名。隋末天下大乱,其南征北战,外破突厥,契丹,高句丽,内败罗艺,高开道,宋金刚。
  这一次李重九连晋阳都攻下了。
  王珪来到晋阳宫,看到一名身穿葛衫的年轻人,正与几名晋阳郡守士族,正恭敬地与他叙话。
  王珪察言观sè,一望便知对方乃是李重九无疑。
  王珪当下上前作揖,言道:“太原王珪拜见上谷公。”
  对方闻言转过身来,笑着言道:“莫非是王叔玠?”
  王珪见对方居也是太原本地口音,不由奇道:“不想薄名能入上谷公之耳,我听上谷公说话口音,莫非同为桑梓。”
  李重九笑道:“正是,我乃太原石艾县,与叔玠兄也称得上是同乡。”
  王珪见李重九自承顿时露出讶然之sè,一旁一名太原士族,举起酒杯,笑着对王珪言道:“王兄,上谷公正是出身吾太原郡,以后合郡皆有他照拂,此乃是乡里之幸啊。”
  王珪听连忙言道:“惭愧,惭愧,某方才知道,若真知如此,该早来拜见才是。”
  李重九微微笑了笑,一旁之人言道:“王兄,现在也是不迟啊,我等也是今ri才知,嗯,我太原许久没有出上谷公这般的人杰。”
  一旁前来太原士族之人,听闻李重九,苏素都是太原人,当下都是大喜。
  但凡汉人,最重的一为门户,二乃是乡里。过去一方达者到zhong yāng为官,对于同乡都必须照拂,这不是交换,而是一种义务。
  特别是士族,为官之时,通过征辟。征辟之制,乃是自行举荐,如何举荐,把耀乡里就是一种。
  如汉末时河内名门司马氏,司马懿入曹魏时,先后举荐同郡的王象,审固入仕,在同乡杨俊有难时,司马懿,王象,荀纬皆出面极力营救。司马懿,王象,荀纬都是河内人。
  故而听闻太原士族,听闻李重九与苏素乃是太原人后顿时好感大加,大生亲近之意。
  李重九对于王珪特别重视,言道:“眼下我新克晋阳,立足未稳,不知叔玠有何教我的。”
  王珪见李重九并非自持身份,而是向他请教,当下虚荣心被满足。
  王珪言道:“教导上谷公不敢当之,只是太原之地,自古以来胡汉交杂,而眼下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李唐,此四战用兵之地,上谷公若不能稳守于此,恐怕难以令百姓士族上下归心。”
  李重九问道:“那我当如何做呢?”
  王珪言道:“正所谓名正而言顺,则百姓自附,上谷公现有六郡之地,又新得太原郡,太原郡乃是王基之地,非得天命者不可据有。上谷公眼下自称幽州刺史,让人以为不过是坐守一方,别无进取之意。”
  李重九言道:“可是cāo之过急,为天下群雄所忌矣,何况我还奉魏公之命。”
  王珪笑着言道:“请恕我大胆之言,魏公攻洛阳难矣,就算宇文化及不至,李唐亦肯放手让其得之。之前魏公攻打东都,李唐派太子出兵潼关,意yu图谋东都,后宇文化及大军而至,李唐却立即退兵。难道上谷公还以为魏公可以攻下洛阳吗?”
  王珪言道:“魏公败亡迟早之事,上谷公乃是一方雄主,若是一味追随其后,必为其牵累。”
  说到这里王珪笑了笑,言道:“初次相交,一时尽兴,说的不止,还望上谷公不要觉得在下孟浪才是。”
  李重九笑道:“叔玠兄一片拳拳之心,某岂怪之,还请叔玠兄能到幽州幕府助我一臂之力。”
  王珪犹豫了一阵,言道:“多谢上谷公,某必当尽犬马之劳。”
  李重九见能得王珪相助不由大喜,此人在历史上,可乃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这番挖了李唐的墙脚,真是令人舒畅。(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