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苍南龙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姨那样的人就是很多温洲人其中之一,她想着发家致富,还不是一般地想发家致富,而是不屈不挠地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发家致富,因为那也是温洲如今的氛围,那是衡量个人成就的主要标准,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个标准,比如李爸。
  虽然王姨未来赔得一地鸡毛。
  但是王姨去尝试了,在温洲商业传奇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试了有可能成功,不去试,那就没有可能性,王姨虽败犹荣,在后世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她也确实是如此,承包油田而闻名,是温洲开采原油的先行者,那是2008年,温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电视台播放着她的节目,题目超越生命的力量——王荣森的故事。她没有告诉大家曾经过得多苦,欠下了多少的债务,她说的最多仍然是她和她丈夫的油井和梦想。
  王姨在李均家吃完饭就离开了。
  “妈,你看王姨都下海了,你在皮革厂那么幸苦,儿子又挣到钱了,你也出来当老板呗,皮革厂的事情你就别再做了。”
  李均带着一点皮的说道。
  听了儿子的话,李妈心里想儿子现在随随便便一万块钱就要自己攒十年,李妈觉得自己确实不必要上班了。
  “儿子,你爸那边工作不好做,而且做生意,我又能做什么呢?”
  李均目光炯炯地说道“去龙港开超市好了。”
  “龙港开超市?”李妈疑惑地问道。
  好像这时候还没有超市这么一说,那类性质的商店叫杂货店。1988年沃尔玛也才成立第一家沃尔玛平价购物广场。
  “老妈,就是开杂货店的意思。”
  这年头沃尔玛都才成立第一家沃尔玛平价购物广场,后世营业额一年却是达到4000亿美元,多次以销售额力压众多石油公司,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
  “儿子,那你刚才说超市是什么意思啊?”李妈揪住李均的漏洞不放了。
  “呃,妈,超市就是超级市场啦,就是杂货店的升级版,店铺更大,经营的商品品种更齐全,一个家庭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能在里面买到,可以称为家庭一次购物。”
  “儿子,你怎么懂那么多?”
  “妈,我最近为了学习英语,看了不少英语书吗,所以学了点外国先进的知识。”
  “你说那个超市是杂货店的升级版,那么天才儿子,超市比杂货店优势在哪里啊?”
  “超市我们可以用天天平价的口号吸引客户,超市是想尽一切办法从进货渠道,分销方式以及营销费用,行政开支等各方面节省资金,努力实现价格比其它商号更便宜的承诺。”
  ……
  李均将后世关于超市的理念不断地灌溉李妈。
  李妈仿佛被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听完之后,李妈的眼睛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儿子,老妈以后挣钱,儿子你就好好念书。”
  李均“……”
  怎么又扯到自己头上了。
  上辈子李妈是一个始终围绕着丈夫转的女人,这一世,在王姨的果断下海下,在儿子雄厚的资金下,李妈突然也有了事业心的想法。
  见老妈想做。
  李均道“老妈,你不怕老爸说你?”
  “儿子,其实你老爸也早就在找关系让我调离皮革厂,如果现在我做生意,他虽然反对,但是我会给他说通的,八大王不是都平反了吗,他整天担心这担心那的,法还不犯众,现在温洲十个人就是九个商,难道还能把所有人都抓起来不成,那到时候,不得天下大乱,是不?”
  “老妈,厉害。”
  李均伸出大拇指。
  “我儿子更厉害,又会念书,又会赚钱,不过以后赚钱的事情交给你老妈我了,你好好考大学。”
  李均点头。
  三句离不开自己念书的事情。
  自己的学业在于李妈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在于这个家庭来说也是天大的事情,难怪上一世自己除了念书,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爸妈也不让他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袋子。
  第二天。
  “儿子,你爸,快从省城回来了,我们要在他赶回来之前先考察好,不然你老爸肯定不让我做。”
  “那老妈,我们今天就去龙港城找房子,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了,那老爸也阻止不了了。”李均眼睛也狡黠着泛着光芒。
  “走,儿子去龙港!”
  温洲龙港,华夏第一农民城,第一个农民集资建设的城市,开创历史的一座城。
  是温洲人敢为天下先得象征之一。
  龙港城的诞生要从七十年代说起。
  70年代,温洲农民一把刀,一把剪,一个弹棉弓,四海为家闯天下,本是防饿死的下下策,无意挑起了政策神经,要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朝九晚五,老老实实地上班,唯有温洲人东流西窜地去赚钱,就是资本主义的黑线。
  为什么说那个年代的温洲人大胆,因为那个年代有人在街边卖虾皮,被工商人员抓住,走投无路竟跳进湖里自杀。还有人卖螃蟹,被工商人员的哨声当场吓晕,被送往医院抢救后,未能苏醒过来。另外一养鸭专业户,见有干部登门上访,以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吓得簌簌发抖,赶紧声明:“以后不敢养了”。
  随着一个特殊的年份1979年到来,隔开了新旧两个世界。
  大家都知道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以极大的魄力和果敢“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的大门”。
  改革开放,混沌初开。
  春天的故事来了。
  八十年代,温洲那些靠着一把刀,一把剪子,一个弹棉花的弓逐渐已经有一定积蓄,他们也开始有本钱做各种生意,有人经营电器发财,有人收废品发财,有人……
  1982年9月的一天,刘大王早起上街,看见墙上张贴的“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大幅标语触目惊心。他暗自颤栗,做出生平最快速的决定,趁人不备钻进小巷,回家取出七万元后,亡命天涯。之后整整三年,他像老鼠一样,四处躲藏,山穷水尽时沦落到与乞丐争抢垃圾箱里食物的境地。后来听说形势变了,他才在农历年三十回家团圆,但人枯形瘦,相熟亲朋大半不敢相认。
  打击“八大王”之后,事件高调处理的负作用出来了,因为打击个体私营经济,导致低压电器生产和销售步入低谷,服装,鞋业,日用品等主要经济指标一路下滑,工人失业、街市冷落,老百姓生活更加无所适从。
  ……
  一系列的恶果。
  当地领导开始反思。他们对自发私营经济的态度也由无所适从、时紧时松,转到“无为而治”,顶住压力极力保护民营企业。
  从此以后,历届温市政府一直用抽象规则,保护个人自由领域不受侵犯,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正是由于温洲政府的放手,温洲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私营企业从此再未受到致命的冲击。
  两三年后,八大王平反,没有吓破胆的温洲人再次崛起,只是短短几年,温洲家庭作坊雨后春笋一般生起,温洲百万营销蝗虫营销大军悄然遍布全国,水银泻地般长驱直入。
  于是一段温洲沸腾岁月的故事再次开启,从一个个小人物的探路开始。许许多多的小人物汇成一股潮流,一种趋势,甚至形成一种格局,左右着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
  这过程之中自然不少敢想敢干的温洲农民富裕了,走南闯北做生意的他们有钱了,他们想进城,可是有钱他们也无法成为城里人,因为这个时代的华夏,有着严格的城乡户籍潘篱,农民无法实现做城里人的梦想。
  于是温洲一群胆大的农民想着既然农民无法变成城里人,那么他们就自己来建造一座城市好了,于是,自费造城,温洲有了龙港城,属于他们农民的城市。
  温洲敢为天下先的名头也因这座城彻底落实,造城这是冲破禁区的事情。
  那是四年前1984年,农民进城的口子被打开,他们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自找门路就业,那些从未有人尝试过的办法,冲破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改革。
  四年里汽车满载沙土水泥穿梭飞驰,新建的楼房迅速升高,道路快速延伸,曾经荒废的渔村滩涂上长起了一座城。
  如今这座农民造的城,这股旋风刮到了整个华夏,现在龙港可是吸引了很多华夏人的好奇,而李妈的事业将从温洲龙港这座城开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