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文明的一大步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泱泱中华的历史之中,印刷术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它推进了知识的传播,思想的解放等等,好处一大堆,更是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
  印刷术准确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隋唐时期,而且还经过两个时间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就是雕版印刷,第二阶段则为活字印刷,这中间相隔的时间大约有
  五六百年。
  像徐光启拿给张扬看的,就是雕版印刷的雏形。
  不过正如张扬所说,雕版印刷其实存在着很多严重的缺陷,除了张扬所说的那三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成本太高。
  像道德经这种只要五千余字的还好,但论语、尚书、左传这些儒家子弟钻研的经典,哪一个不是长篇大论,想要完整地刻一部模版出来,所要消耗的人
  力物力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当然,这么做依旧比用竹简誊抄来得省钱,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士大夫呈现一个井喷的姿态,甚至到了和赵家共天下的地步
  。
  不过,那个时期能够读起书的,不能说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但至少得是小康家庭,平民百姓依旧和读书没有太大的关系。
  真正能让贫寒之家也能读到书正是因为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而元明杂曲、小说的井喷也和这个有关系,所以说如果你穿越到宋朝之前想要靠写小说来大
  富大贵根本是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不过就目前来说,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提前了几百年,如果换成一个普通工匠,在研究出雕版印刷术后肯定不会再去多想。毕竟哪朝哪代对工匠这等
  行业都当成贱业,工匠们一般都是拿钱办事,混吃等死的状态,没事谁愿意去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种事。
  但是张扬不同,如今他的麾下也不同,张扬是个穿越者,他虽然对历史没什么研究,造火药、玻璃这种高难度的东西不懂,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却明白
  。最重要的是,张扬拥有古人不曾具备的眼界,俗话说眼界决定高度,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能够跳出时代的局限性,那很多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
  。
  而且如今张扬的麾下虽然不能说已经消除了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低,但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却被大大的提升。商人不需说,如今晋阳户部的大部分赋税都来
  自商人,谁若是还敢像以前那般鄙视商人,不需要张扬开口,寇准这个户部尚书立刻便会冲上去喷他个狗血淋头。
  匠人,在张扬把工部列为六部之一的时候,他们的地位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曲辕犁、龙骨水车以及马均正在着手改造的织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的东西,更不说要等这印刷术面世,足够挡住天下读书人的嘴,甚至让他们鼓掌叫好都不难。
  这其实跟张扬的扶植也有关系,旁的不说,要知道在将作营,那些工匠的待遇都很高,高到了那些读书人都眼红的地步。待遇高了心劲自然就高,更别
  说若是真的发明出有用的东西,还有一大笔的奖赏,这也是为什么将作营能一直保持高产,不管是床弩、马铠、各种兵刃都能及时按照张扬要求来完成
  的原因。
  “伯温,你说孤若是给徐光启、马均等人封爵,如何?”
  刘伯温悚然一惊,要知道在张扬的麾下,爵位可是一个金贵东西,别说他这个兵部尚书没有,就连高顺、岳飞、徐晃这等镇守一方的大将和周仓、裴元
  庆、林冲这些最早追随张扬的元老都没有。看看有爵位的都是什么人,马超、管统、廖定、杨七郎...论功劳,他们肯定无法和岳飞、徐晃等人来比,
  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战死的老子!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张扬的爵位根本不是给活人准备的,封爵也就意味着战死,但张扬如今却想给匠人授爵,这是何等的重视?
  当然,张扬不封爵位并不是小气,舍不得犒赏麾下大将,他心里同样也明白,爵位是一个拉拢人心的好东西,但他真的不想大肆封爵。
  原因也简单,一个爵位,小到一个村,一个亭,大到一个县,所有的赋税都将归个人所有,哪怕封爵之人无权管理自己的封地,但这个赋税,依旧是一
  个很可怕的东西。
  想想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这其中固然有诸侯王势力太大,容易造反的因素,但同样也不会少赋税流进这些诸侯王口袋的因素。
  如果说汉武帝的例子还不明显的话,想想明朝,泱泱大明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绝对有朱家的子孙后代太多了。
  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好父亲,好祖宗,为了不让自家后代兄弟倪墙,他不允许诸侯王参政,为了避免朱家子弟饿死,他在不准朱家子弟工作的同时,给了
  他们大量的封地。说到底,朱元璋搞得这个分封制和养猪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于是乎,坐拥大量财富但无事可干的朱家子孙只能干一件事,娶妻造人!
  朱家后代的膨胀速度,说上一句触目惊人绝对不为过,普通人生也就生了,但他们不一样,他们生了需要百姓去供养,随着朱家的人口越来越多,但大
  明的土地、赋税却只有那么多,钱都给了他们,国家哪还有钱?
  张扬不想自己的麾下出现这种事,所以对于爵位,他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哪怕封出去的爵位,不仅没有管理地方的权利,甚至赋税也不可能全部给
  你,只不过是待遇好上一些罢了。
  当然,张扬可不是准备给这些工匠这种权利,无非还是提高工匠的待遇,做一个榜样的作用而已。
  从这一点上来说,别说是军中大将,哪怕是自家子嗣,张扬同样不准备给这种权利。
  子孙自有子孙福,张扬不想学朱元璋,总以为自己能把什么都安排好,如果子孙有本事,那自然无需担心,若是没能力,你安排好又有什么用呢?就像
  大明,朱元璋不过刚死,留给皇孙朱允文的皇位便被朱棣所得。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张扬如今年富力强,根本不想去考虑那么久远的事,若是真到了他晚
  年的时候,说不定又会换一种想法。人嘛,都是善变的动物。
  “主公此举...鹏举、公明等将尚没有爵位,若是主公先予徐光启、马均等人授爵,只怕军中会有怨言。”
  “也罢。”张扬沉思片刻,发现此举确实不妥,便道:“既然如此,那便赐徐光启、马均黄巾百两,锦缎千匹...”
  话没说完,刘伯温开口打断道:“主公,是不是待子先将这印刷之术完善之后再行封赏?”
  张扬楞了楞,旋即便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
  印刷术是出现了,但是想要看到成绩,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毕竟,在原本历史上,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用了六百来年的时间,足够一个行业从萌
  芽到茁壮、成熟。但目前来看,一切都还在萌芽的阶段,很难说印刷术现在便能投入使用,马均倒还罢了,有之前的功劳打底,哪怕封赏他,别人也说
  不出什么来。但徐光启...棉花还没成熟,而且推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印刷术又不能公布出去,也就是说,徐光启如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功劳,贸然
  封赏确实有些不合适。
  “那便等等,这个工艺你我说起来繁杂,但在徐光启、马均等人的眼中也不过如此,想必无需数月便能得出成果,到时封赏也顺理成章。”
  这不是张扬自大,也不是盲目信任徐光启,而是将作营的存在让张扬有足够的底气来做这件事,不过刘伯温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头疼起来。
  “主公,印刷术若成,实乃天下读书人的福分,不过此事,主公准备交由何人来完成?”
  可以想象,若是成批的纸制书籍出现,而且价格还不昂贵的话,别说是读书人,哪怕是寻常百姓也肯定愿意为自家孩子买上两本。可是不管价格有多么
  低廉,总有成本的管控,相让张扬白送是不可能的。所以,张扬必须找一个人来合作,不谈此人有没有财力,在士林中的声望却一定要高,以保证纸制
  的书籍能够推广出去。
  而这个人选,晋阳王家、闻喜裴家,甚至是刚刚投靠他不久的徐州糜家都不太够资格,那此事让何人来做呢?
  一个个人名在脑海之中掠过,但又一个个被否决,张扬又为此事头疼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