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张斌再出山
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病死襄阳,十余万官兵无奈退守郧阳,整个大明西南和西北的形势一片糜烂。
崇祯闻讯,悲痛莫名,他亲自为杨嗣昌撰写了祭文,并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又下旨抚慰其家人,一连忙活了几天。
而这个时候,京城已然一片哗然,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请皇上速速下旨派人前去西南和西北坐镇,请皇上追究杨嗣昌的责任。
对于群臣弹劾杨嗣昌的奏折,他一律留中不发,并且在早朝的时候撂下一句话,“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其尚有才可取,且已为国捐躯,尔等拼命上疏,意欲沽名呼?如此污蔑朝廷重臣,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这朝臣弹劾杨嗣昌的事情就被他这样压下去了,但是西北和西南的局势却不是一句话就能压下去的,崇祯这会儿也慌了神,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苦思无解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求教于人,不过,他并没有找张斌,而是招来了内阁首辅徐光启。
徐光启虽然没有领兵打过仗,兵法还是很娴熟的,而且还出过几本兵书,崇祯问计于他倒没有什么错。
问题你放着张斌这么一个能臣干吏不用,一味胡搞瞎搞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基本上没人敢问他,就算是杨嗣昌都不敢这么问,但是徐光启却敢,因为他当官当够了,就算被罢官削籍也无所谓,崇祯总不可能因为这一句话的事就把他拖出去砍了吧!
当然,张斌并没有让他去冒这个险,他这完全是“自作主张”,想为张斌出这最后一份力。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便满脸焦虑道:“子先,西北和西南的局势糜烂至此,你可有良策?”
徐光启来之前已经想好了,不管怎么样,这次一定要帮张斌复出掌权,而崇祯问这话,正是个好机会,所以,他不答反问道:“皇上,微臣斗胆,请问皇上,为什么皇上如此赏识杨嗣昌却对同样才能出众的内阁次辅张斌弃而不用呢?”
他这话算是客气的了,杨嗣昌的才能跟张斌比起来就是个屁,他只是不想打击崇祯而已。
徐光启是不擅争权夺利,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智商或者说情商不够,而是性格使然,他也明白是倔驴脾性,你只能顺着他的毛捋,把张斌和杨嗣昌相提并论,他应该就不会心生反感了。
崇祯闻言,果然未曾露出一点不满的表情,而是开始反思,他为什么重用杨嗣昌而打压张斌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张斌和杨嗣昌给他的印象不一样。
张斌被温体仁等阉党余孽诋毁污蔑,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谋国权臣的印象,再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他对张斌的猜忌一直挥之不去。
而且,张斌本人也没有一味的顺从他,哄着他,以致他隐隐觉得张斌跟他真不是一条心,这样就更加重了他对张斌的猜忌。
杨嗣昌就不一样了,他当信王的时候就拜读过杨嗣昌的大作,对杨嗣昌崇拜的不得了。
而且,后来杨嗣昌表现的相当好,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使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所以他才会重用杨嗣昌而弃用张斌。
这个时候,他就像翻书一样回想着以前的事,温体仁等人诋毁张斌的情景一一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他下意识辩解道:“这个,并不是朕有意不用双全,主要是很多朝臣都在朕面前说过,双全此人与汉之曹魏颇为相像,不宜重用啊。”
徐光启也是豁出去了,继续追问道:“那又是写什么人在皇上面前这么说的呢?”
崇祯回想了一下,尴尬的道:“温体仁、王应熊、唐世济等人都这么说过。”
徐光启闻言,不由摇头叹息道:“皇上,这是他们在诬陷张斌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争权夺利,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就像他们当初诬陷毕自严毕大人,曹于汴曹大人一样,事实证明,毕大人和曹大人都是忠臣,而温体仁等阉党余孽都是祸国殃民的奸佞啊!他们诬陷张斌,正证明张斌是少有的忠良,皇上,明察啊!”
崇祯闻言,不由一愣,毕自严和曹于汴的事他当然记得,只是他很少把这些事联系在一起想,更没有把他们的事和张斌的事联系在一起想过,这会儿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帮阉党余孽,不知道害得他错怪了多少忠臣,他忍不住问道:“双全真的可以重用吗?”
徐光启郑重的点头道:“当然,张斌温文尔雅,怎么可能是曹魏之辈,他完全是被冤枉的,微臣跟他虽然不是很熟,也能看出来,他绝对是那种为国为民的忠臣。”
这话就有点骗人了啊,他跟张斌还不熟那就没几个人跟张斌熟了,看起来从不撒谎的人骗起人来别人压根就不会防备。
崇祯果然信了,他承认错误的勇气还是有的,他想了一阵,便点头承认道:“看样子,朕是错怪双全了,这个暂且不去说了,还是先说说西南和西北之事吧,子先,你可有良策。“
徐光启见状,不由松了口气,皇上终于意识到自己想错了,虽然以他多疑的性子,对张斌的猜忌不可能尽去,但是,让张斌重掌大权应该是没多大问题了。
他顺势拱手道:“皇上,微臣的特长是编书,要论西南和西北之事也只能纸上谈兵一番,张斌张大人才是解决西南和西北问题的良选啊,不论建奴还是贼寇,都曾败于其手,西南和西北局势已然糜烂不堪,也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了。”
崇祯闻言一愣,他想了一会儿,不由缓缓点头道:“你说的很对,现在,唯有双全才能力挽狂澜了。你先下去吧,来人,传张斌。”
徐光启恭敬的退了下去,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忍不住和曹化淳激动的对望了一眼,两人就差击掌相庆了。
张斌终于获得了重掌大权的机会,这次,他怕是要一飞冲天了。
其实,杨嗣昌的死讯传回京城的时候,张斌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崇祯必定会找到他头上来,因为西北和西南那糜烂的局势,根本就没有人敢接手,唯有他才能力挽狂澜,他只是没有想到徐光启会不顾惹怒崇祯为他说项而已。
这事真的相当危险,像这几天就有人为黄道周说项,劝崇祯重新启用黄道周,结果,崇祯不但没有重新启用黄道周,还把上奏说项的江西巡抚解学龙撤职查办,充军广西!
还好,徐光启说项成功,崇祯终于准备重新重用张斌了。
张斌一路从内阁值房走过来,遇到了喜气洋洋的徐光启,又看到了暗自激动的曹化淳,他已然明白,崇祯怕是要再次启用自己了。
不过,这次崇祯的态度却骇了他一跳,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竟然郑重的致歉道:“双全,以前朕误信谗言,对你颇有不公,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
这家伙,有时候崇祯还真能放下架子,诚恳认错,但是,也只是有时候而已,你要当真,你就完了,张斌连忙拱手道:“皇上,微臣惶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微臣从来都是感恩戴德,怎敢心生不忿。”
崇祯满意的点头道:“嗯,你没往心里去就好,你放心,以后朕不会再信那些奸佞小人的鬼话了,你只管放手做,朕绝对支持你。“
这话说的,好像你能突然改变性格一样,信你就来鬼了。
张斌心中鄙夷,表面上却是装作感动道:“多谢皇上恩典。”
崇祯认为,这样抚慰一番就差不多了,他紧接着便进入正题,满怀希冀道:“双全,西北和西南的局势糜烂至此,你可有良策?”
良策自然早就有了,就怕你没耐心啊。
张斌装作为难道:“微臣没有杨大人那本事,三个月时间就能剿灭所有反贼。”
这话也不知道是在嘲讽杨嗣昌呢,还是吹捧杨嗣昌,连崇祯听了都感觉脸上有点火辣辣的,杨嗣昌这个牛皮实在是吹的太大了,这会儿崇祯已然明白,三个月剿灭反贼,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他心里,杨嗣昌依然是难得的知音,他忍不住为杨嗣昌辩解道:“文弱的确有点操之过急了,不过他的想法还是好的,他是真想尽快剿灭反贼,三个月时间的确不够,你说,要多久。”
张斌假假意思估摸了一下,这才拱手道:“若要彻底解决五省反贼,微臣最少需要三年时间。”
三年,对崇祯这个急性子来说的确有点长了,但是,这会儿别说彻底解决五省反贼了,想要稳住五省形势都难,至少他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他只能无奈的点头道:“三年就三年吧,只要能剿灭反贼就行,应该怎么做,你只管说。”
张斌连忙解释道:“这第一步就是要稳住五省的形势,杨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就甚好,只是这会儿网是收了贼寇却没在网中,微臣以为,还是应用杨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再次将网张开,先将贼寇兜进网里,这样,贼寇就不会到处乱窜,肆意扩张了。“
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耗费太过巨大了,而崇祯又穷的叮当响,只能疯狂加征税赋来支持他的计划,这样一来,反而让更多的老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加入起义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崇祯可想不到这么多,张斌竟然认为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甚好,这话他却是爱听,他不由欣慰的点头道:“嗯,文弱此计的确甚好,你认为该如何将网张开呢?”
好个屁啊,张斌其实有更好的计划,他只是假借杨嗣昌之名说出来而已。
这崇祯,果然兴奋莫名,张斌不失时机的铺垫道:“微臣以为,五省形势之所以糜烂至此,无外乎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贼寇所致,所以,重点便是将李自成和张献忠网住。现河南总兵秦拱明统兵三万驻守河南府,李自成部出潼关的可能性已然不大,但他们还能走榆林至山西,走秦岭至关中,这两地不能不防,宜将山西总兵左良玉和其手下的六万山西军调回太原驻守,将降将刘国能和其手下的三万人马调到关中驻守。这样李自成部就被限制在关中了,不过如若让他占了西安,那就麻烦了,宜将陕西总兵贺人龙和他手下的三万陕西兵调回西安据守,至此西北局势便算是稳住了。至于张献忠,郧阳有湖广总兵秦翼明和其手下的三万湖广兵驻守,他往西和往北进军的可能性已然不是很大,只要再将降将李万庆和其手下的三万人马调到长沙府驻守,其向南、向东扩张之路基本也被堵了,这样他就会被限制在襄阳府和武昌府一线,西南的形势也算是稳住了。“
这与当初杨嗣昌描述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几乎如出一辙,崇祯不由连连点头道:“嗯嗯,这样的确能稳住西北和西南的局势,那接下来怎么办呢?”
张斌继续解释道:“接下来微臣觉得应该先南后北,先剿灭反贼张献忠部再剿灭反贼李自成部,因为反贼张献忠部几乎全部集结在襄阳和武昌两城,不用到处去围剿,所需兵力不多。而反贼李自成部则散的整个关中到处都是,要想围剿干净,所需的兵力就多了。”
这个貌似有道理,但是,襄阳可是天下有数的雄城,武昌也非一般县城可比,熊文灿和杨嗣昌两人都到过襄阳城,而且都望而生畏,不敢发动攻击,张斌为什么如此淡定,还说所需兵力不多呢?
崇祯不由好奇道:“你有把握攻下天下有数的重镇襄阳?”
张斌信心满满的点头道:“微臣有把握。”
这具体攻城之事崇祯可谓一窍不通,他也不好意思打破砂锅问到底,只要张斌又把握就行,紧接着,他又好奇的问道:“你说攻克襄阳和武昌两城所需兵力不多,十来万总是需要的吧,但是,你都将所有兵力散布到各省了,又哪里来的兵力去进攻襄阳和武昌呢?”
这才是关键,张斌这计划,简直比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还要宏大,现有的兵力貌似还远远不够,难道他还要加征税赋疯狂扩军吗?
事实证明,加征税赋只是饮鸩止渴,只会死的更快,难道他也会犯和杨嗣昌一样的错误吗?
崇祯闻讯,悲痛莫名,他亲自为杨嗣昌撰写了祭文,并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又下旨抚慰其家人,一连忙活了几天。
而这个时候,京城已然一片哗然,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请皇上速速下旨派人前去西南和西北坐镇,请皇上追究杨嗣昌的责任。
对于群臣弹劾杨嗣昌的奏折,他一律留中不发,并且在早朝的时候撂下一句话,“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其尚有才可取,且已为国捐躯,尔等拼命上疏,意欲沽名呼?如此污蔑朝廷重臣,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这朝臣弹劾杨嗣昌的事情就被他这样压下去了,但是西北和西南的局势却不是一句话就能压下去的,崇祯这会儿也慌了神,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苦思无解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求教于人,不过,他并没有找张斌,而是招来了内阁首辅徐光启。
徐光启虽然没有领兵打过仗,兵法还是很娴熟的,而且还出过几本兵书,崇祯问计于他倒没有什么错。
问题你放着张斌这么一个能臣干吏不用,一味胡搞瞎搞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基本上没人敢问他,就算是杨嗣昌都不敢这么问,但是徐光启却敢,因为他当官当够了,就算被罢官削籍也无所谓,崇祯总不可能因为这一句话的事就把他拖出去砍了吧!
当然,张斌并没有让他去冒这个险,他这完全是“自作主张”,想为张斌出这最后一份力。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便满脸焦虑道:“子先,西北和西南的局势糜烂至此,你可有良策?”
徐光启来之前已经想好了,不管怎么样,这次一定要帮张斌复出掌权,而崇祯问这话,正是个好机会,所以,他不答反问道:“皇上,微臣斗胆,请问皇上,为什么皇上如此赏识杨嗣昌却对同样才能出众的内阁次辅张斌弃而不用呢?”
他这话算是客气的了,杨嗣昌的才能跟张斌比起来就是个屁,他只是不想打击崇祯而已。
徐光启是不擅争权夺利,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智商或者说情商不够,而是性格使然,他也明白是倔驴脾性,你只能顺着他的毛捋,把张斌和杨嗣昌相提并论,他应该就不会心生反感了。
崇祯闻言,果然未曾露出一点不满的表情,而是开始反思,他为什么重用杨嗣昌而打压张斌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张斌和杨嗣昌给他的印象不一样。
张斌被温体仁等阉党余孽诋毁污蔑,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谋国权臣的印象,再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他对张斌的猜忌一直挥之不去。
而且,张斌本人也没有一味的顺从他,哄着他,以致他隐隐觉得张斌跟他真不是一条心,这样就更加重了他对张斌的猜忌。
杨嗣昌就不一样了,他当信王的时候就拜读过杨嗣昌的大作,对杨嗣昌崇拜的不得了。
而且,后来杨嗣昌表现的相当好,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使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所以他才会重用杨嗣昌而弃用张斌。
这个时候,他就像翻书一样回想着以前的事,温体仁等人诋毁张斌的情景一一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他下意识辩解道:“这个,并不是朕有意不用双全,主要是很多朝臣都在朕面前说过,双全此人与汉之曹魏颇为相像,不宜重用啊。”
徐光启也是豁出去了,继续追问道:“那又是写什么人在皇上面前这么说的呢?”
崇祯回想了一下,尴尬的道:“温体仁、王应熊、唐世济等人都这么说过。”
徐光启闻言,不由摇头叹息道:“皇上,这是他们在诬陷张斌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争权夺利,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就像他们当初诬陷毕自严毕大人,曹于汴曹大人一样,事实证明,毕大人和曹大人都是忠臣,而温体仁等阉党余孽都是祸国殃民的奸佞啊!他们诬陷张斌,正证明张斌是少有的忠良,皇上,明察啊!”
崇祯闻言,不由一愣,毕自严和曹于汴的事他当然记得,只是他很少把这些事联系在一起想,更没有把他们的事和张斌的事联系在一起想过,这会儿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帮阉党余孽,不知道害得他错怪了多少忠臣,他忍不住问道:“双全真的可以重用吗?”
徐光启郑重的点头道:“当然,张斌温文尔雅,怎么可能是曹魏之辈,他完全是被冤枉的,微臣跟他虽然不是很熟,也能看出来,他绝对是那种为国为民的忠臣。”
这话就有点骗人了啊,他跟张斌还不熟那就没几个人跟张斌熟了,看起来从不撒谎的人骗起人来别人压根就不会防备。
崇祯果然信了,他承认错误的勇气还是有的,他想了一阵,便点头承认道:“看样子,朕是错怪双全了,这个暂且不去说了,还是先说说西南和西北之事吧,子先,你可有良策。“
徐光启见状,不由松了口气,皇上终于意识到自己想错了,虽然以他多疑的性子,对张斌的猜忌不可能尽去,但是,让张斌重掌大权应该是没多大问题了。
他顺势拱手道:“皇上,微臣的特长是编书,要论西南和西北之事也只能纸上谈兵一番,张斌张大人才是解决西南和西北问题的良选啊,不论建奴还是贼寇,都曾败于其手,西南和西北局势已然糜烂不堪,也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了。”
崇祯闻言一愣,他想了一会儿,不由缓缓点头道:“你说的很对,现在,唯有双全才能力挽狂澜了。你先下去吧,来人,传张斌。”
徐光启恭敬的退了下去,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忍不住和曹化淳激动的对望了一眼,两人就差击掌相庆了。
张斌终于获得了重掌大权的机会,这次,他怕是要一飞冲天了。
其实,杨嗣昌的死讯传回京城的时候,张斌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崇祯必定会找到他头上来,因为西北和西南那糜烂的局势,根本就没有人敢接手,唯有他才能力挽狂澜,他只是没有想到徐光启会不顾惹怒崇祯为他说项而已。
这事真的相当危险,像这几天就有人为黄道周说项,劝崇祯重新启用黄道周,结果,崇祯不但没有重新启用黄道周,还把上奏说项的江西巡抚解学龙撤职查办,充军广西!
还好,徐光启说项成功,崇祯终于准备重新重用张斌了。
张斌一路从内阁值房走过来,遇到了喜气洋洋的徐光启,又看到了暗自激动的曹化淳,他已然明白,崇祯怕是要再次启用自己了。
不过,这次崇祯的态度却骇了他一跳,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竟然郑重的致歉道:“双全,以前朕误信谗言,对你颇有不公,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
这家伙,有时候崇祯还真能放下架子,诚恳认错,但是,也只是有时候而已,你要当真,你就完了,张斌连忙拱手道:“皇上,微臣惶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微臣从来都是感恩戴德,怎敢心生不忿。”
崇祯满意的点头道:“嗯,你没往心里去就好,你放心,以后朕不会再信那些奸佞小人的鬼话了,你只管放手做,朕绝对支持你。“
这话说的,好像你能突然改变性格一样,信你就来鬼了。
张斌心中鄙夷,表面上却是装作感动道:“多谢皇上恩典。”
崇祯认为,这样抚慰一番就差不多了,他紧接着便进入正题,满怀希冀道:“双全,西北和西南的局势糜烂至此,你可有良策?”
良策自然早就有了,就怕你没耐心啊。
张斌装作为难道:“微臣没有杨大人那本事,三个月时间就能剿灭所有反贼。”
这话也不知道是在嘲讽杨嗣昌呢,还是吹捧杨嗣昌,连崇祯听了都感觉脸上有点火辣辣的,杨嗣昌这个牛皮实在是吹的太大了,这会儿崇祯已然明白,三个月剿灭反贼,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他心里,杨嗣昌依然是难得的知音,他忍不住为杨嗣昌辩解道:“文弱的确有点操之过急了,不过他的想法还是好的,他是真想尽快剿灭反贼,三个月时间的确不够,你说,要多久。”
张斌假假意思估摸了一下,这才拱手道:“若要彻底解决五省反贼,微臣最少需要三年时间。”
三年,对崇祯这个急性子来说的确有点长了,但是,这会儿别说彻底解决五省反贼了,想要稳住五省形势都难,至少他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他只能无奈的点头道:“三年就三年吧,只要能剿灭反贼就行,应该怎么做,你只管说。”
张斌连忙解释道:“这第一步就是要稳住五省的形势,杨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就甚好,只是这会儿网是收了贼寇却没在网中,微臣以为,还是应用杨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再次将网张开,先将贼寇兜进网里,这样,贼寇就不会到处乱窜,肆意扩张了。“
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耗费太过巨大了,而崇祯又穷的叮当响,只能疯狂加征税赋来支持他的计划,这样一来,反而让更多的老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加入起义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崇祯可想不到这么多,张斌竟然认为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甚好,这话他却是爱听,他不由欣慰的点头道:“嗯,文弱此计的确甚好,你认为该如何将网张开呢?”
好个屁啊,张斌其实有更好的计划,他只是假借杨嗣昌之名说出来而已。
这崇祯,果然兴奋莫名,张斌不失时机的铺垫道:“微臣以为,五省形势之所以糜烂至此,无外乎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贼寇所致,所以,重点便是将李自成和张献忠网住。现河南总兵秦拱明统兵三万驻守河南府,李自成部出潼关的可能性已然不大,但他们还能走榆林至山西,走秦岭至关中,这两地不能不防,宜将山西总兵左良玉和其手下的六万山西军调回太原驻守,将降将刘国能和其手下的三万人马调到关中驻守。这样李自成部就被限制在关中了,不过如若让他占了西安,那就麻烦了,宜将陕西总兵贺人龙和他手下的三万陕西兵调回西安据守,至此西北局势便算是稳住了。至于张献忠,郧阳有湖广总兵秦翼明和其手下的三万湖广兵驻守,他往西和往北进军的可能性已然不是很大,只要再将降将李万庆和其手下的三万人马调到长沙府驻守,其向南、向东扩张之路基本也被堵了,这样他就会被限制在襄阳府和武昌府一线,西南的形势也算是稳住了。“
这与当初杨嗣昌描述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几乎如出一辙,崇祯不由连连点头道:“嗯嗯,这样的确能稳住西北和西南的局势,那接下来怎么办呢?”
张斌继续解释道:“接下来微臣觉得应该先南后北,先剿灭反贼张献忠部再剿灭反贼李自成部,因为反贼张献忠部几乎全部集结在襄阳和武昌两城,不用到处去围剿,所需兵力不多。而反贼李自成部则散的整个关中到处都是,要想围剿干净,所需的兵力就多了。”
这个貌似有道理,但是,襄阳可是天下有数的雄城,武昌也非一般县城可比,熊文灿和杨嗣昌两人都到过襄阳城,而且都望而生畏,不敢发动攻击,张斌为什么如此淡定,还说所需兵力不多呢?
崇祯不由好奇道:“你有把握攻下天下有数的重镇襄阳?”
张斌信心满满的点头道:“微臣有把握。”
这具体攻城之事崇祯可谓一窍不通,他也不好意思打破砂锅问到底,只要张斌又把握就行,紧接着,他又好奇的问道:“你说攻克襄阳和武昌两城所需兵力不多,十来万总是需要的吧,但是,你都将所有兵力散布到各省了,又哪里来的兵力去进攻襄阳和武昌呢?”
这才是关键,张斌这计划,简直比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还要宏大,现有的兵力貌似还远远不够,难道他还要加征税赋疯狂扩军吗?
事实证明,加征税赋只是饮鸩止渴,只会死的更快,难道他也会犯和杨嗣昌一样的错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