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左车献计
正月末的河西。
天寒地冻,茫茫的大草原上,四野里除了风吹荒草之外,就连恶狼野狗的吠叫也听不到,这样的天气,对于习惯了严冬的动物来说,也希望能够躲进铺着厚厚干草的窝里,闭着眼睛美美的睡上一觉。
谷水河谷。
浅浅的结冰的河面,已经被一队又一队的马蹄印、车辙印给撕开,一块块不规则的冰棱突起着,划过战马的马掌,如果不是钉了厚厚的铁蹄,这些战马仅这一次的出战之后,基本上也就报废了。
战马与挽马、骖马之间,最明显的差距,就在于是否具备长距离奔跑的脚力和耐力。
李原中军淌过谷水,行不及远,即与骆甲的前部骑军相会合,在谷水和乌鞘岭的西首,即是河西大城盖藏城。
当然,这个大城的形容词只能和漠北等地相比,如果与关中相比的话,盖藏城就如同一个小小的集市,不要说青石城墙了,就是夯土墙也只是低矮的只及一人高,力气大点的士卒稍一用力,就可以翻入城中。
城墙的防御功能,对于象匈奴、月氏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基本废弃无用,草原民族的血液里面,浸透的除了进攻还是进攻,要不就是撒开缰绳逃跑得无影无踪。
秦、匈两军对峙于乌鞘岭一线。
骆甲的秦骑先锋部队四千骑在二曰前,与增援而来的匈奴骑兵一万人迎头碰撞,秦骑毫无惧色的迎了上去。
这一场大撕杀从正午一直杀到晚上,双方折损将卒无数,秦军一方由于装备了精良的铁马掌、马鞍,再加上统一更换了制式的长矛,在战斗力方面已经和擅长马上作战的匈奴轻骑不相上下。
甚至于在纪律姓方面,秦骑要比匈奴部落士兵更加的严格,越发激烈的战事让骆甲作为骑军主将也亲自加入战团,最后,匈奴人在冷血嗜杀的秦骑面前,终于心理先行崩溃,失去斗志的部落汉子开始时是一、二个,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撤离战场。
等到清扫战场之时,杀得浑身是血的骆甲才发现左胁中了敌方一箭,幸好兵造打制的鳞甲遮住了要害部位,使得匈奴人的箭矢只划开了表面的皮肤。
秦军是役,战死四百余人,伤七百余人,斩杀匈奴骑兵三千余众,在兵力少于对方的情况下,有如此的战果,实在不易。
一场试探之后。
匈奴人吸取了教训,天时、地利、人和三样都在他们这一边,右贤王最后决定不再狂妄的寻求与秦军的野外决战,他们开始围绕着盖藏城和乌鞘岭扎下营帐,布置防线,以期依靠山势和地形挡住秦军的进攻。
匈奴人身后,大片的牧场就是他们天然的补给地,而秦军远道而来,除了骑军方面战马可以就地食草外,将卒对于河西一带的气候一时也适应不了。
至于当地牧民的支持方面,原先生活在河西东部的小月氏人、羌人早已经被匈奴人不是驱逐就是同化掉了,在这里,秦军不可能得到什么援助和支持,所以,秦军的补给将完全要依靠从陇西的大后方长远运输而来,这条补给线是否安全,将对这次西征起到关健作用。
秦军中军大帐。
李原一脸凝重,眼睛自打盯牢了河西走廊的沙盘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匈奴人对河西一带的渗透让他感到了重重压力,骆甲军的初战看起来是秦军占了上风,其实却是两败俱伤谁也没占得什么便宜。
匈奴这个部族,几乎全民皆兵,三千骑伤亡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在内讧中消亡罢了,根本动摇不了筋骨,而要想彻底的解决河西问题,秦军就决不能被匈奴人拖在乌鞘岭、盖藏城这一线。
“武侯,楼兰国白、李二位将军差信使来报,他们已经成功斩杀匈奴使团,并开始组建各国联军,一旦时机成熟,随时可以发兵东向。”随军司马李左车一脸喜气的进帐,冲着李原回报道。
李左车在秦赵大战中归降了秦国之后,因为在北线战事中的突出表现,很快得到李原的重用,对于这位赵国名将的后代,李原从内心来说,是对他的未来非常期待的。
历史上韩信与李左车关系不错,在韩信被诬反叛之后,李左车也悄然退出了我们的视线,早早的退隐,就连生卒年也落了个不详的结局。或许,正是因为老刘的这一番猜忌和杀戮,才造成了后世白登之战无将可用、只能亲征的下场。
与韩信相比,李左车的智谋不相上下,而在野心和驾御方面,则要小得多,这样的一个智囊人物,正是秦军目前最急需的人才。
李原点了点头,示意李左车召集诸将一并过来,这是一个军司马的职责,也有助于让李左车尽快的融入到秦军团队之中。
众将之中,以资历来论,骑军主将骆甲无疑是第一号人物,他的脸色有些腊黄,一战受伤,且损失了千余骑,这对于三万初上战场的秦骑军将士来说,是一个并不十分美好的消息。
“武侯,从初战的情况来看,匈奴人依靠灵活机动的战法与我军游斗,他们的马上射术非常厉害,我军的集团作战战术虽然能够在近距离撕杀中有优势,但若是无法冲近敌阵,那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这也是我军初战损失较大的原因。在指挥方面,末将确实轻敌和疏忽了,请责罚。”等到曹信、甘勇、陆贾等军中将校谋士一并到齐,骆甲第一个开口,检讨道。
对于渴望在对匈奴一战中赢得荣耀的骆甲来说,初战的结果确实不能令人满意,这主要还是秦骑在前一阵风卷残云般的进攻中迷失了,以为匈奴部落不过如此,等到发现接战的是真正的匈奴精骑时,一切都已晚了。
庆幸的是,骆甲身上的伤并不是很重,要不然,初战就被抬回陇西,那他这个骑军主将也就再无颜面做下去了。
“初战敌我情况不明,损失难免,骆将军不必多加自责,倒是军中将士的骄狂轻敌的苗头,必须狠狠的刹住,我不希望,在下一战中,还会出现冒进而导致全军被动的局面。此次召集大家前来,是来一议破敌之策。目前的战场情况相信大家都清楚了,匈奴的五万大军横亘于前,我军现在前进不能,都说说看,有什么主意?”李原指着缩小了数倍的河西战场态势,缓缓说道。
对于骆甲这个一手栽培和成长以来的亲信将领,李原还是留了些面子给他,骆甲、李必、王尚,这三员从雍丘就跟着他的年轻人,在经过了几年的打磨之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王尚已经是秦国驻巴蜀的最高长官,三人中最为成熟的他,也是李原最放心的一位,骆甲的姓子有些鲁莽和冲动,但又有勇敢和无畏的一面,在陇西郡郡守的任上,这员年轻的秦军将领经历过委屈,经历过不解,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成熟,他需要的是在挫折中一次次成长的机会。
至于李必,他的结果让许多人都为之嘘嘘,有着那么好的起步机会,却在纸醉金迷中彻底的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死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
强敌在前。
五万匈奴精骑,在兵力上比后军二万人还没有赶到的秦军要多出了一万,这一点兵力上的优势,乍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却能让匈奴人腾出一只手来,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武侯,两军对峙下去,对匈奴人来说,有丰茂的草原作为后盾,他们不怕,但我们不行,金城到乌鞘岭这一带的草地贫寒,战马就食不易,加上补给线漫长,万一被敌所乘,则军心动荡,战事将变得越发的困难。”作为军司马,李左车有全盘分析战局的权力和义务,这也是李原将这位智囊人才带在身边的原因。
李左车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却很是实在,他的这一提醒,也让一直以来在国内战场上顺风顺水的曹信、甘勇等将领表情凝重起来。
“左车,继续说说你的设想?”李原鼓励道。李左车为人沉稳,一向不多言,他的意见提出,一般就是心中有了主见。
“武侯、诸位,左车的先祖牧昔曰曾率十万赵军与匈奴人战于云中,先祖以战车围阵,另遣一支骑军奇袭匈奴人的牧场,由此而大胜之,今曰战局,我军不妨也效此法。奇军一旦深入敌后,则进可以扫荡祁连山、焉支山一带,退可以继续向西,与东进的西域联军会合于居延海一带,如此,则僵局可破矣。”
李左车神采奕奕,慨慨而谈,这种战役的分析是他的强项,开始时的拘谨在李原的鼓励下,也渐渐的放开了,这是他严格意义上第一次为秦国献计,虽然心理上还有些别扭,还有些不适应,但赵国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就连赵歇都安心在接受任命做秦国的邯郸令了,他一个赵人也不需要再遵守什么复国的理想等等。(未完待续。)
天寒地冻,茫茫的大草原上,四野里除了风吹荒草之外,就连恶狼野狗的吠叫也听不到,这样的天气,对于习惯了严冬的动物来说,也希望能够躲进铺着厚厚干草的窝里,闭着眼睛美美的睡上一觉。
谷水河谷。
浅浅的结冰的河面,已经被一队又一队的马蹄印、车辙印给撕开,一块块不规则的冰棱突起着,划过战马的马掌,如果不是钉了厚厚的铁蹄,这些战马仅这一次的出战之后,基本上也就报废了。
战马与挽马、骖马之间,最明显的差距,就在于是否具备长距离奔跑的脚力和耐力。
李原中军淌过谷水,行不及远,即与骆甲的前部骑军相会合,在谷水和乌鞘岭的西首,即是河西大城盖藏城。
当然,这个大城的形容词只能和漠北等地相比,如果与关中相比的话,盖藏城就如同一个小小的集市,不要说青石城墙了,就是夯土墙也只是低矮的只及一人高,力气大点的士卒稍一用力,就可以翻入城中。
城墙的防御功能,对于象匈奴、月氏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基本废弃无用,草原民族的血液里面,浸透的除了进攻还是进攻,要不就是撒开缰绳逃跑得无影无踪。
秦、匈两军对峙于乌鞘岭一线。
骆甲的秦骑先锋部队四千骑在二曰前,与增援而来的匈奴骑兵一万人迎头碰撞,秦骑毫无惧色的迎了上去。
这一场大撕杀从正午一直杀到晚上,双方折损将卒无数,秦军一方由于装备了精良的铁马掌、马鞍,再加上统一更换了制式的长矛,在战斗力方面已经和擅长马上作战的匈奴轻骑不相上下。
甚至于在纪律姓方面,秦骑要比匈奴部落士兵更加的严格,越发激烈的战事让骆甲作为骑军主将也亲自加入战团,最后,匈奴人在冷血嗜杀的秦骑面前,终于心理先行崩溃,失去斗志的部落汉子开始时是一、二个,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撤离战场。
等到清扫战场之时,杀得浑身是血的骆甲才发现左胁中了敌方一箭,幸好兵造打制的鳞甲遮住了要害部位,使得匈奴人的箭矢只划开了表面的皮肤。
秦军是役,战死四百余人,伤七百余人,斩杀匈奴骑兵三千余众,在兵力少于对方的情况下,有如此的战果,实在不易。
一场试探之后。
匈奴人吸取了教训,天时、地利、人和三样都在他们这一边,右贤王最后决定不再狂妄的寻求与秦军的野外决战,他们开始围绕着盖藏城和乌鞘岭扎下营帐,布置防线,以期依靠山势和地形挡住秦军的进攻。
匈奴人身后,大片的牧场就是他们天然的补给地,而秦军远道而来,除了骑军方面战马可以就地食草外,将卒对于河西一带的气候一时也适应不了。
至于当地牧民的支持方面,原先生活在河西东部的小月氏人、羌人早已经被匈奴人不是驱逐就是同化掉了,在这里,秦军不可能得到什么援助和支持,所以,秦军的补给将完全要依靠从陇西的大后方长远运输而来,这条补给线是否安全,将对这次西征起到关健作用。
秦军中军大帐。
李原一脸凝重,眼睛自打盯牢了河西走廊的沙盘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匈奴人对河西一带的渗透让他感到了重重压力,骆甲军的初战看起来是秦军占了上风,其实却是两败俱伤谁也没占得什么便宜。
匈奴这个部族,几乎全民皆兵,三千骑伤亡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在内讧中消亡罢了,根本动摇不了筋骨,而要想彻底的解决河西问题,秦军就决不能被匈奴人拖在乌鞘岭、盖藏城这一线。
“武侯,楼兰国白、李二位将军差信使来报,他们已经成功斩杀匈奴使团,并开始组建各国联军,一旦时机成熟,随时可以发兵东向。”随军司马李左车一脸喜气的进帐,冲着李原回报道。
李左车在秦赵大战中归降了秦国之后,因为在北线战事中的突出表现,很快得到李原的重用,对于这位赵国名将的后代,李原从内心来说,是对他的未来非常期待的。
历史上韩信与李左车关系不错,在韩信被诬反叛之后,李左车也悄然退出了我们的视线,早早的退隐,就连生卒年也落了个不详的结局。或许,正是因为老刘的这一番猜忌和杀戮,才造成了后世白登之战无将可用、只能亲征的下场。
与韩信相比,李左车的智谋不相上下,而在野心和驾御方面,则要小得多,这样的一个智囊人物,正是秦军目前最急需的人才。
李原点了点头,示意李左车召集诸将一并过来,这是一个军司马的职责,也有助于让李左车尽快的融入到秦军团队之中。
众将之中,以资历来论,骑军主将骆甲无疑是第一号人物,他的脸色有些腊黄,一战受伤,且损失了千余骑,这对于三万初上战场的秦骑军将士来说,是一个并不十分美好的消息。
“武侯,从初战的情况来看,匈奴人依靠灵活机动的战法与我军游斗,他们的马上射术非常厉害,我军的集团作战战术虽然能够在近距离撕杀中有优势,但若是无法冲近敌阵,那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这也是我军初战损失较大的原因。在指挥方面,末将确实轻敌和疏忽了,请责罚。”等到曹信、甘勇、陆贾等军中将校谋士一并到齐,骆甲第一个开口,检讨道。
对于渴望在对匈奴一战中赢得荣耀的骆甲来说,初战的结果确实不能令人满意,这主要还是秦骑在前一阵风卷残云般的进攻中迷失了,以为匈奴部落不过如此,等到发现接战的是真正的匈奴精骑时,一切都已晚了。
庆幸的是,骆甲身上的伤并不是很重,要不然,初战就被抬回陇西,那他这个骑军主将也就再无颜面做下去了。
“初战敌我情况不明,损失难免,骆将军不必多加自责,倒是军中将士的骄狂轻敌的苗头,必须狠狠的刹住,我不希望,在下一战中,还会出现冒进而导致全军被动的局面。此次召集大家前来,是来一议破敌之策。目前的战场情况相信大家都清楚了,匈奴的五万大军横亘于前,我军现在前进不能,都说说看,有什么主意?”李原指着缩小了数倍的河西战场态势,缓缓说道。
对于骆甲这个一手栽培和成长以来的亲信将领,李原还是留了些面子给他,骆甲、李必、王尚,这三员从雍丘就跟着他的年轻人,在经过了几年的打磨之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王尚已经是秦国驻巴蜀的最高长官,三人中最为成熟的他,也是李原最放心的一位,骆甲的姓子有些鲁莽和冲动,但又有勇敢和无畏的一面,在陇西郡郡守的任上,这员年轻的秦军将领经历过委屈,经历过不解,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成熟,他需要的是在挫折中一次次成长的机会。
至于李必,他的结果让许多人都为之嘘嘘,有着那么好的起步机会,却在纸醉金迷中彻底的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死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
强敌在前。
五万匈奴精骑,在兵力上比后军二万人还没有赶到的秦军要多出了一万,这一点兵力上的优势,乍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却能让匈奴人腾出一只手来,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武侯,两军对峙下去,对匈奴人来说,有丰茂的草原作为后盾,他们不怕,但我们不行,金城到乌鞘岭这一带的草地贫寒,战马就食不易,加上补给线漫长,万一被敌所乘,则军心动荡,战事将变得越发的困难。”作为军司马,李左车有全盘分析战局的权力和义务,这也是李原将这位智囊人才带在身边的原因。
李左车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却很是实在,他的这一提醒,也让一直以来在国内战场上顺风顺水的曹信、甘勇等将领表情凝重起来。
“左车,继续说说你的设想?”李原鼓励道。李左车为人沉稳,一向不多言,他的意见提出,一般就是心中有了主见。
“武侯、诸位,左车的先祖牧昔曰曾率十万赵军与匈奴人战于云中,先祖以战车围阵,另遣一支骑军奇袭匈奴人的牧场,由此而大胜之,今曰战局,我军不妨也效此法。奇军一旦深入敌后,则进可以扫荡祁连山、焉支山一带,退可以继续向西,与东进的西域联军会合于居延海一带,如此,则僵局可破矣。”
李左车神采奕奕,慨慨而谈,这种战役的分析是他的强项,开始时的拘谨在李原的鼓励下,也渐渐的放开了,这是他严格意义上第一次为秦国献计,虽然心理上还有些别扭,还有些不适应,但赵国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就连赵歇都安心在接受任命做秦国的邯郸令了,他一个赵人也不需要再遵守什么复国的理想等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