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雄风 (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三十四章 雄风 (中)
  三日后,宁边。
  备倭经略的临时行辕里,赞画袁黄捧着一份捷报,高声朗读。
  “癸巳年正月初六,提督率兵直抵平壤城下,部分诸将,包围四面。倭贼三万余名,摆立城上,拥盾扬剑,势甚猖獗。又有倭将小西行长领军一万五千,建大将旗鼓,四下巡视,誓与城池共存亡。还有一倭将黑田重胜领军万余,据守城北牡丹峰,鼓噪发喊而待。提督见贼士气高昂,假意引兵稍退,倭寇不知是计,开城来追,副总兵李如柏陡然反身而战,斩其领兵大将二,尽歼其军。群贼胆丧,不敢再战,闭门死守……”
  “停,停下,别念了。这种花样文章,送回北京给皇上和诸位阁老看就是!” 备倭经略宋应昌连连摆手,满脸不耐烦。
  “也是。” 赞画袁黄正念得口干,顺势放下告捷文书,笑着点头,“不过这份战报虽然写得有点虚夸,大捷却是货真价实。李如松率部正月初六才开始正式对平壤展开进攻,居然初八中午就将其拿了下来。初九,我军已经杀过了大同江!”
  “以百战之师,对付几万只懂械斗的村夫,他要是也像祖承训那样败下阵来,才让老夫觉得惊奇!” 宋应昌笑着撇了下嘴,言谈之间露出一股无法掩饰的酸味儿。
  “的确,当初看朝鲜人写的告急文书,袁某还以为倭寇是何等的骁勇善战。谁料,真的跟我军交起手来,才发现,所谓十八路雄兵,不过是十八路持械抢劫的蟊贼而已,连最基本的阵法都不懂,还妄想什么鲸吞大明!”
  “坐井观天而已!” 宋应昌心情甚好,从剑鞘中缓缓拔出从没用过的长剑,意气风发,“古有夜郎,今有东倭,皆为缺乏见识,妄自尊大之辈。这回被李提督当头敲了一棒子,其国那个叫丰臣的摄政想必能清醒一些,不再白日做梦了!”
  “肯定该清醒一些了,据袁某所知,倭国当初派了十八路贼兵,外加一路水匪。后来担心兵力过于分散,才又改成了八个。我军在平壤城内一战就重创了其中三个,如同断了其一只手臂!” 虽然看不起前线作战的武夫,但是得知明军获得了大捷,赞画袁黄心情也极为舒畅,顺着宋应昌的话头大声补充。
  “剩下那五路,此刻想必也胆战心惊。特别是加藤清正这路,原本就只剩下一万多人马,又被其他倭寇都在了身后不顾。” 宋应昌用手指轻弹剑身,一边听着剑身上发出的清脆声响,一边继续笑着点评,“如今的加藤老贼,肯定是惶惶不可终日……”
  赞画袁黄灵机一动,忽然躬下身,用极低的声音提议,“经略,卑职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我大明虽然文贵武贱,可像阳明先生当年那般……”(注1:阳明先生,即王守仁。以文入武,战功显赫,在后世文官中威望极高。)
  “你已经说了!” 宋应昌用手指又弹了一下剑身,笑着打断。“可老夫身边,眼下哪里来的兵将?!总不能要你袁了凡领着百余名侍卫,去与那加藤老贼一见生死?”
  “这……” 赞画袁黄顿时脸色发红,苦笑着摇头。“卑职忘记了,李如松那厮,借故把浙军也全给调到前线去!”
  “就是手头有兵,也不能做!” 宋应昌虽然与李如松不和,却始终坚守着做官和做人的底限,又笑了笑,大声强调,“虽然眼下我军势如破竹,可倭寇毕竟还占据着大半个朝鲜。老夫如果跟李如松各行其是,必然导致军心动荡。万一哪天被倭寇反咬一口,丧师辱国。甭说去做王阳明第二,弄不好我跟他,就得天牢里见了!”
  “经略仁厚,卑职佩服之至。” 袁黄闻听,脸色更加红润,连忙躬身下去,高声夸赞。“可惜世人只看到李提督在前方斩将夺旗,却不知道经略始终隐忍为国……”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宋应昌站起身,缓缓走了几步,轻舞长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刚刚考中进士那会,心中每天都热血澎湃,“戚少保以一介武夫能达到的境界,宋某如果达不到,岂不愧对了圣贤教诲?了凡,你这个别号有意思。了断凡尘,修身养性,方可得大自在!” (注:此诗为戚继光少年时所做 )
  后半句话,他故意说得很轻。落在赞画袁黄耳朵里,却宛若洪钟大吕。后者再度躬身下去,长揖及地,“多谢经略棒喝,袁某先前着相了!”
  “了凡老弟不必如此客气!” 宋应昌利落地挽了个剑花,笑着摇头,“其实宋某也是嘴上说得轻松,内心深处,此刻何尝不对李提督羡慕得要死?!”
  “经略……” 没想到宋应昌居然将内心深处的小心思坦然相告,赞画袁黄不知道如何接口,讪讪地站在旁边以手抚额。
  “不过,大军能一战而克平壤,即便你我二人不披甲上阵,分到头上的功劳也不会太少!” 宋应昌摆了一个剑势,缓缓补充。
  “那,那倒是!” 袁黄想了想,红着脸点头。
  大明朝的军功计算方式,早就形成了一定的规矩。经略、巡抚虽然不负责指挥作战,可武将们在前方打了胜仗,却缺不了他们那一份“运筹帷幄”之功。至于赞画,无论其到底出没出力,作为经略的心腹,当然也能从中分一杯羹。
  只是在袁黄看来,从别人碗里分,总不如自己亲自挣来的功劳更让人脸上有光。特别是对袁黄这种半辈子科举和仕途都不怎么得志的文人,如果在致仕之前能在战场上有所建树,就能证明他并非才华和能力比别人差,而是时运不济,冯唐易老。(注:冯唐易老,汉代冯唐少年时就有贤名,但是直到暮年才得到重用。后世以冯唐易老,指代能力很强却官运不畅)
  “你把捷报替李如松改一改,他这么写,虽然听起来畅快,却容易被人挑刺!” 没顾上去考虑袁黄的此刻的心态,宋应昌一边继续缓缓舞剑,一边低声吩咐,“城头那三万,改成一万。小西行长那一万五,改成五千,牡丹峰上的倭寇,也写数千即可。朝堂上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他却不知道,越是大获全胜之际,为将者越应该谨慎谦卑。老夫既然先前已经退让了一回,索性好人做到底,替他补上这个漏洞!”
  “遵命!” 袁黄激灵灵打了个冷战,赶紧收起其中的不甘,大声答应。随即,却又眉头紧皱,用极低的声音提醒,“据斥候探明的消息和朝鲜国王那边的汇报,平壤城内的倭军,的确有五六万人马……”
  “哪有守城,会把所有兵马都摆在城墙上的?即便捷报中不写那么多,兵部那边按照常规推算,也知道倭寇留在城内的兵力,会是城头的数倍!” 宋应昌看了他一眼,皱着眉头解释,“况且倭军最后是大败而走,并未被倭军全歼于平壤。他把守城的倭寇数量写那么高,万一朝堂上有人挑刺,拿着被阵斩的倭寇人头数量,问他为何放跑了其余贼军,他该如何自辩?”
  “这,经略仁厚,李提督能在经略麾下作战,真是三生修来的福分!” 袁黄终于恍然大悟,心悦诚服地拱手。
  怪不得自己这辈子最大才做到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而宋应昌却做了二品都御史。双方做官的手段,差了何止千里?自己看了李如松的报捷文书,只觉得高兴和羡慕。而宋经略,却已经将怎么写才能让朝中同僚不好挑错,都想得一清二楚!
  正佩服得恨不能五体投地之际,忽然间,耳畔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紧跟着,宋应昌的家将宋武快速闯入。双手捧起一份捷报,高高举过了头顶,“报,经略!李提督派参副总兵查大受在凤山设伏,再度击溃小西行长,斩首一千三百九十余,生擒数千,夺战马两千九百余匹!剩余倭寇魂飞胆丧,主动弃了开城,星夜遁向朝鲜王京。”
  “啊?!” 先前还想着如何替李如松“补漏儿”的宋应昌又惊又喜,拎着宝剑上前,一把夺过捷报,“倭寇居然弃了开城?按道理,小西行长应该以开城为凭借,收拾残兵才是……”
  “报,经略,大捷,大捷!” 一句话没等说完,又有家将气喘吁吁地冲入,双手将另外一份捷报高高地举起,“参将李如梓,选锋营游击李彤、张维善,三日之前联手埋伏于谷山,将仓皇南撤的另外一路倭寇拦腰截断,阵斩倭将平秀忠、宗义玄,杀贼无数。”
  “善,大善!” 宋应昌将宝剑插在地上,用另外一只手抢过第二份捷报,仿佛自己动作慢了,捷报会飞走一般,“怪不得小西行长弃开城而逃。两路溃兵都被我军给截了,他拿什么来守开城?!他若是再不赶紧逃走,恐怕下次跟着捷报一起送过来的,就是他的脑袋!”
  “恭喜经略!” 袁黄也听得心花怒放,大笑着向宋应昌拱手。“随手一步闲棋,就令倭寇尸横遍野!”
  “不急,不急!” 宋应昌虽然开心的双腿都发飘,却故作镇定,笑着摆手,“了凡老弟,先前你想立功报国,老夫却觉得机会不到。如今,机会来了,不知老弟可敢替老夫一行?!”
  “经略尽管示下,刀山火海,绝不皱眉!” 还以为宋应昌终于准备派自己去向李彤传令,让后者带着选锋营,北上收复被加藤清正所占据的咸镜道,袁黄斗志昂扬地拱手。
  然而,宋应昌的接下来的吩咐,却让他目瞪口呆,“你把这三份捷报都誊抄一份,然后带二十名侍卫,亲自去拜访贼将加藤清正。替老夫问问他,是想全身而退,还是继续留在咸镜道,等着老夫派兵过去将他拿下,挫骨扬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