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好消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进入十二月下旬,黄忠和甘宁会师,拿下了整个河内郡。至少在表面上,已经是收降了河内郡各县。张绣得到消息后,令黄忠驻扎在河内郡和冀州交界的边界,以防备袁绍的进攻。
  如今天寒地冻,不利于作战。
  张绣如今,也不可能和袁绍真正的开战。
  他不可能杀入冀州去。
  因为根基还不稳。
  留下黄忠的飞熊军坐镇,以防万一,而甘宁率领的烈虎军,则是开始往怀县撤回。
  如今的怀县,已经大变。
  整个怀县上下,虽说是寒冬,但也忙碌不断。胡昭彻底掌控了怀县,以怀县作为突破点,一点点的施加自己的影响,改变怀县的情况。
  虽说胡昭是河内郡太守,但没有急躁的要掌控所有各县。因为各县虽说归顺了张绣,但各自都有不同的情况,未必真能把命令贯彻下去。
  所以胡昭要做的,是一步步的进行下去。
  在怀县忙碌时,张绣也时不时的,就去城内闲逛。
  这一日,在张绣闲逛的时候,王越急匆匆赶来,禀报道:“主公,有长安送来的消息。这一消息,是徐尚书派人送来的。”
  说完,王越递上了书信。
  张绣接过后,直接拆开书信,脸上露出了笑容。
  王越见状,便知道是好消息。
  “好,好,好!”
  张绣把书信递给王越后,吩咐道:“走,我们返回怀县。如今战事结束,也该班师回长安。和袁绍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王越快速看了一遍。
  书信上的内容,是左冯翊、河东郡的太守,尽皆抵达长安,递上了印绶,愿意归顺张绣。两人都到了长安,等待张绣的接见。
  这不是名义上的归顺。
  是真正的归顺。
  如果不是真正的归顺,左冯翊和河东郡太守,不会亲自到长安。
  此前司马懿曾说胡昭认识河东太守王邑,但如今左冯翊和河内郡都归顺,就不需要张绣再操心,能顺势掌握两郡。
  虽说河南还有一部分没有拿下,但总而言之,对张绣来说,近乎拿下了整个司隶地区。
  张绣算得上真正的封疆大吏。
  张绣回到军营中,安排了人收拾行囊。与此同时,张绣询问了甘宁的行程。如今甘宁距离怀县,还有一天的路程。
  张绣得知甘宁即将返回,不再等待,安排锦衣卫传信给甘宁,让他调遣军队往长安赶。
  然后,张绣又见了胡昭,说了离开的事情。
  胡昭神情肃然,道:“请主公放心,河内郡在卑职治下,定会大治的。除此外,卑职一定会处理好开科取士的事情。明年的时候,卑职会着手进行。”
  “我相信你!”
  张绣点头赞许,他相信以胡昭的手腕,一定会圆满推进。
  把各项事情安排好,张绣调集大军撤离。
  军队离开,浩浩荡荡。
  张绣从怀县离开,径直往长安去。
  这一路虽说冒着风雪前进,一路倒也是顺畅,没有遇到什么大雪封路的情况。刚过了十二月,进入一月,张绣麾下的大军,便返回了长安。
  此番张绣出征,长达数月。
  可是,对张绣这整个团体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是张绣麾下实力的扩张,拿下了弘农郡、河内郡、河南尹,实力增强了至少一倍有余。另一方面,招揽了更多的人才,凝聚力更强。
  张绣回城,徐庶带人出城相应。
  无数百姓欢呼。
  无数的官员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神情。
  张绣和徐庶汇合后,为众人介绍了杨修、田丰、张颌等新面孔,便带着众人入城。回到将军府,张绣没来得及见黄月英和曹节,便径直来到大厅中,安排人召见河东太守王邑以及左冯翊方峻。
  左冯翊,既是地区名,又是官名,是京畿三辅之一。
  方峻和王邑,本就是好友。
  两人才一同来归顺。
  方峻年龄四十出头,两鬓已经有了风霜之色。王邑和方峻年龄相当,是四十出头,但他却俊逸儒雅,颇有君子之风。
  张绣风尘仆仆的,略有一丝的疲惫。他见到两人,吩咐道:“来人,赐座!”
  侍从端来了坐席。
  这时候,王邑和方峻都在打量张绣。他们初次见到张绣,虽说知道张绣年轻,可真正见到张绣这般年轻的样子,仍感到惊讶。
  这般俊杰,竟如此年轻。
  王邑看到张绣衣衫有些不整,甚至风尘仆仆,心中颇为感动。他并不认为张绣是怠慢,相反更是欢喜,因为张绣一回到府上,就立刻接见他们,足见对两人的器重。
  方峻见状,微微颔首。
  王邑没有任何的犹豫,主动取出印绶,双手捧在手中,拱手道:“张将军,此乃河东太守印绶。王邑愿归顺张将军,请张将军收下印绶,另择贤明!”
  方峻也是依葫芦画瓢,取出印绶捧在手中,说了相同的话。
  两人都愿意归顺张绣。
  至于张绣怎么安排,那是张绣的事情。
  两人同时拿出印绶,都是要看张绣怎么处理事情。
  张绣见状,心中好笑。
  王邑和方峻归顺,但两人其实大可不必上交印绶,可以继续担任各自的官职。或者说,两人只需要留在原地,等张绣的调整即可。
  然而,两人直接上交印绶。
  这就考验张绣的能力。
  如果张绣收了印绶,对两人新的任命没安排好,就可能造成让两人心有结缔的情况。毕竟两人现在都是一方太守,官职也不低,算是司隶地区的封疆大吏。
  如果张绣不收印绶,那么现在张绣不调整官职,等转过身后,张绣再立刻调整两人的职位,就显得不够磊落,过于小家子气。
  张绣神色坦然。
  这情况对他,不难。
  张绣笑着起身,走到王邑的面前,抓起来河东太守的印绶。然后,张绣又走向方峻。来到方峻的面前,就抓起了左冯翊印绶,回到坐席落座。
  两枚印绶搁在身前,张绣沉声道:“两位的品行,我是知晓的。不论是左冯翊,亦或是河东,和曾经的长安比,就是世外桃源。即使两地也屡遭战火,但有两位坐镇一方,两地的百姓,还算是能过得去。”
  “主公谬赞。”
  王邑神情淡然,笑着回答。
  方峻也跟着附和。
  张绣继续道:“两位是治理地方的能臣,据本官所知,王邑擅长法治,更喜欢以律法约束百姓,让百姓有法可依。方峻也依照律法办事,但更擅长德治,主张量轻刑,以感化百姓。”
  此话一出,王邑和方峻都是心头一震。
  王邑和方峻,各有所擅。
  王邑的确是以法约束百姓,更偏向于法治。而方峻则不同,他更喜欢感化百姓,他认为这才是治理地方的根本。
  张绣一开口,道出了两人各自的优缺点,令两人分外的惊讶。
  可见张绣对他们的了解。

章节目录